第33章 第十五幅畫 桃源事(2 / 3)

乾元元年,史思明反,舉國上下血流千裏,放目盡是冠纓豺狼,死傷如積。李白因參加永王東巡,被流放至夜郎。乾元二年,關中大旱,天下大赦,流者均能重獲自由。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情緒大好,當下駕舟東還。途經白帝,他寫下了驚風雨而泣鬼□□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隻是好景不長,李白被常年流離潦倒的生活拖出一身病,回到金陵便臥床不起。乾元二年,史朝義自立為帝。李白鬢雖殘,心未死,哪怕一生故作灑脫,但安史之恥未雪,臣子之恨不滅。他隻恨不得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突厥血。同年,李光弼統領東南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憑軾東征,進攻反擊史朝義大軍。得知這一消息,李白請纓殺敵。可行徑途中,他的病情加劇,從馬上摔下來,被送到族叔李陽冰家中,此後再也沒有起來過。後麵的事都與白居易聽說的所差無幾。他寫下《臨終歌》交與李陽冰,歎其一生大鵬飛振八極,卻中天摧之力不濟,遺恨而亡,享年六十二歲。

有些真相比白居易聽說得還要慘上那麼一些。例如楊貴妃的下落。羲嵐畫裏的楊貴妃被唐玄宗送到了東瀛,二人雖此生不得複見,卻有書信往來,算是成就了又一段牛郎織女的佳話。白居易聽說的是民間流傳的故事,既是他寫在《長恨歌》裏的那樣: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也就是說,軍士們強迫李隆基賜死楊貴妃,李隆基無能為力,隻能賞她一段白綾,讓她在佛堂前的梨樹上結果了性命。聽羲嵐說第一個故事時,白居易還略感欣慰,隻道是外傳楊貴妃已死,實際她真在那“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島嶼上。

然而,在羲嵐告訴他的第二個故事中,貴妃的結局可是令人目瞪口呆。到馬嵬坡時,將士們已經積怨太深,個個心肺都被狗吃了般,把楊國忠拖下馬剁成肉醬,壓根解不了氣。看見楊玉環在馬車中半隱半現的婀娜身姿,他們咆哮著要李隆基賜死她,以免日後複國她報仇雪恨。李隆基臉都白了,但楊玉環沒有。一早從大明宮逃出來,她就知道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她默默流著眼淚,不敢發出一點聲音,平靜地對李隆基說道:“說玉奴是禍國紅顏,那未免高估了玉奴。因為在玉奴心中,陛下從來都是千古明君。縱觀古今青史,有哪一個朝代不是盛極必衰,又有哪一個朝代不是否極泰來。開元盛世,並非陛下一人之功;大唐之難,亦非陛下一人之過。現如今玉奴願意接受賜死,也並非因為承認了外界虛無的罪名,而是因為玉奴不願成為陛下的負擔。隻願此去一別,陛下一生平安長樂。”

李隆基淚流滿麵地拉住她的手不放,可外麵士兵叫囂得厲害,鼓聲喧天,幾乎要把叛軍都吸引過來。她往外瞥了一眼,不經他同意,便當著李隆基的麵假傳詔敕,要了白綾,掀開車簾。誠然,外有宦官捧白綾跪在馬前,但她還沒走下車去,黑壓壓的軍士人頭便衝了過來。他們把她從馬車中拽下來,當著李隆基的麵,一個個衝上去行盡畜生之事。楊玉環都沒有時間引決自裁,便受遍羞辱,死於亂軍之中。但將士們恨她,才不管她是不是活的,該怎麼糟蹋便怎麼糟蹋。最後她死無全屍,連一塊完整的絲帛也沒有。確確實實是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李隆基捧著她零落的屍體,也確確實實是掩麵救不得,血淚相和流。那一刻,馬嵬坡上的槐花都開了,滿地落紅滿樹蟬,兩棵槐樹連成了夫妻樹,結下連理枝。雲碧天高,一對海燕棲於枝頭,被人聲驚散,又回高空飛成雙。可惜萬丈紅塵中,隻有李隆基一人的哭聲。

這後麵的事,也與白居易寫的差不多: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二個故事和第一個故事差別之大,讓人有些扛不住。但令白居易印象最深的,卻是最後一個差異:邢逸疏其人,從未有之。

羲嵐一生中做過無數關於北落仙子的夢,諸多夢境拚拚湊湊起來,讓她想起了前世大部分的記憶。戰亂中花子簫出現,又告訴了她逸疏的苦衷、他們的誤會,讓她懊悔得五內俱裂,臥床數月。從始到終,她與逸疏隻有過短暫心意相通的時光,從那以後,便永遠地錯過了。以為她神魂俱碎後,他痛苦萬分,喪失了求生意誌,耗仙元研製仙術,以己為容器,為仙界鍛造了萬把神器,而後仙元與魂魄俱毀,在神魔邊戍戰場中與世長辭。從那以後,世間徒有太微仙尊的記載,再無夢中人逸疏。

河泰確實存在。他初次與羲嵐相遇,身邊並無邢逸疏,不過是她發現了他的仙身,他和她聊了聊仙界的往事。

在第二個故事中,阿妮蠻也死了。但死之前,她並沒有與河泰許下奈何橋之約,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阿妮蠻的屍體。賊軍養了一群羌狗,河泰在狗群中找到沾滿血的玉鐲,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些羌狗頭部碩大,凶猛殘暴,被餓了幾天幾夜,都是留著準備放到戰場上用的,一個阿妮蠻被丟進去,自然連骨頭都找不到。而且河泰知道,這個玉鐲是阿妮蠻在酒肆初逢一位郎君之日,邀請他留宿,他作為□□愛的補償禮。從那以後,阿妮蠻再也沒有見過這位郎君,他卻一直住在她的心裏。自始至終,她都不知道有雨神郎君河泰這個人。最終河泰又回到了曲江池畔,銜著鐲子,與天罰千年的孤獨作伴,繼續親眼見證著千秋朝代的變遷。

在驪山想要殺楊玉環的人是羲嵐。因為她從河泰那得知,楊玉環與李隆基的結合終究會害了大唐。她自我掙紮了一段時間,後察覺紅顏禍水這一結論是謬論。若李隆基真心願意大治天下,哪怕是孤鸞之命,也動搖不了他半分。因此,唐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一個小小的楊玉環,不過是條□□。

與郭子儀解除婚約是真,卻並非因為邢逸疏的介入,而是因為郭子儀生性風流,訂親之時便告訴羲嵐,他會像戰國孟嚐君收納食客那樣納妾,讓她有許多姐妹相陪以排遣寂寞。她無法接受如此結果,與他和平道別,嫁給了一個性情豁朗的新晉進士,此後晚食當肉,安步當車,過著平淡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