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燈謎(1 / 2)

古時,潮州因邊遠荒蕪,成了流寓貶謫官吏之所,先後入潮的官員文士甚多,僅唐宋二代,被貶或任職來潮有宰相職位的就有:常袞、李宗閔、楊嗣複、李德裕、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十人。著名文人則有韓愈,蘇軾、王安中、黃公度、王十朋、楊萬裏、朱熹、黃樸、劉克莊、王守仁、高攀龍、丘逢甲等等。來潮後在他們從事的政治、軍事、文化、社交活動中,勢必帶來發達的中原文化,對潮州的曆史文化發生深遠的影響。潮州本土也因此造就了眾多文化名人,其中唐之趙德,宋之盧侗、王大寶、林巽、劉允,明之林大欽、吳殿邦、吳一貫、薛侃、辜朝薦、林熙春等等。文風之昌盛,民俗之淳美,使往昔那些中原文人認為“有海無天地”、“無路何能還”的潮州,成為“島嶼絕無田二客,詩書多似魯諸生”,“流人莫厭嶺南行”的好地方。

潮州民間燈謎在這樣有利的曆史文化氛圍中,滋生發育,以至形成近今的繁榮先進,而成為全國有數的燈謎活動卓有成績的文化名城。

潮州燈謎的活動始於何時,由於文獻匱乏,目前難以尋覓根源,正如顧頡剛教授所說:“民眾的事實能夠僥幸寫上書籍的,未必有十萬分之一,書籍又因日久而漸失傳,我們不能起古人於九泉而問之”(《謎史序》),所以隻能求之民間傳述。潮州謎語一開始就以潮州歌謠的形式在口頭傳猜,潮州歌謠則成形於潮域先民土著佘族(古越人後裔)的歌仔——佘歌,土音土語,朗朗上口曆久流傳,幾乎可說是幾十代同猜一條謎。從現在保留下來的一些古老童謎的內容及猜謎活動中孑遺的一些古風看,潮州的燈謎活動應不遲於宋代末期。例如,有一則古老童謎:“天頂一個碗,落雨落滿”(猜“鳥藪”——巢),與隋代侯白的鶘鶿巢謎“背共屋許大,肚共碗許大, 口共盞許大”,在謎麵與構思上有相似的痕跡。另據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記勝·瓦舍眾伎》中記道:“舊用鼓板吹賀聖朝,聚人猜商謎。”這種開猜時打鼓奏樂的古風、傳至今天隻有北國的沈陽及南疆的潮汕一直在沿襲著。潮人開謎,先擊鼓聚眾,再以鼓點導猜,更以三通鼓一聲鑼表示“中肯”以賀猜中者,一如宋代《夢梁錄》所謂的“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可見潮州燈謎活動應自宋末始,更可見潮人保持古代謎風的執著。

明代,是潮州文人科舉最為得意之時,潮人中進士者眾,為官政績顯著的有:按察使吳一貫,陽明學傳人禦史薛侃並侄進士薛宗鎧、兵部尚書翁萬達、按察使劉子興、提學林大春、大理寺卿周光鎬、進士唐伯元、禮部尚書黃錦、黃奇遇、狀元林大欽、進士吳殿邦、大常卿辜朝薦……等等。讀書人相繼得誌,使潮州文風大盛,燈謎也隨之活躍,民間至今尚有不少關於林大欽、吳殿邦等青少年時期猜謎的傳說。

清鹹豐、同治間,來潮為官的大興(今北京市)監生陳坤,曾有《潮州元宵》詩雲:“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製來工?”以其流暢清新之筆調,描繪了當時潮州懸謎猜射,商榷品評的盛況。

據謎界前輩傳說,清光緒初年,湖南人曾繼渠(曾國藩之孫),來潮任惠潮嘉兵備道,時逢中秋,見潮人開謎,多係土音扣合,於百思不得其解之餘,指出此類限於方言地域,不能遠播,遂介紹以字義代切與字部拆合,本官音為主的中原謎法。這種謎法為潮人接受,揣摹習作。至此,潮謎始彙入中華燈謎之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