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失眠(1 / 2)

我叫海川,不是沒報姓,而是就姓海。這個姓氏不多見,至少在我身邊除了父親就再也不認識哪個姓海的人。不過這樣也好,至少重名的概率小了很多。

名字雖然高大上,命卻不怎麼好,就在我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那一年他54歲。說起這件事其實挺詭異的,打小我就聽父親講過,海家的男丁自古至今就沒有超過55歲的,大概也正是這個緣故,他從來不強迫我做任何事,隻要是我選定的,基本上都不會幹涉,當然除了那些違法亂紀的勾當。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紀小的原因,或者55歲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反正當時我並沒有把他的話當回事。直到他離開我們的那一天,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居然已經過去了一半。

因為是獨子,再加上這種莫名的緊迫感,父親走後我突然感覺肩上的擔子重了,心事也重了。對我來說眼下當務之急就是如何掙錢養家糊口。報考公務員是難有出頭之日的,於是我躥騰一個誌同道合的室友一起開了家“古董”店。說是“古董”,其實最早隻是倒騰一些年代稍久的舊門板,舊器物什麼的,完全與古玩字畫搭不上邊。不過隨著人們越來越尚古懷舊,生意居然一天比一天紅火,不敢說發財吧,至少掙了些小錢,這令我們這些屌絲著實興奮了一陣。

不過母親對這個行當一直心有顧慮,總希望我能去國家機關上班。不為別的,隻因我們海家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經商,用父親臨終時的話說就是“凡海氏後代,均不從商!”

不過我認為這種想法純屬舊社會對商人的偏見,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那些老傳統老觀念早該摒棄掉了。所以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說服了拿我沒辦法的母親。

隻是這個行當比較辛苦,經常要到全國各地搜羅貨源,用我們行話說就叫“上貨”。雖說這些東西沒有古玩的本兒大,可一旦打了眼,對我們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損失。好在父親的舊友胡宗華是個行家,據說他祖上在大清朝做過官,解放初期那會兒,就從他們家裏搜出過很多奇珍異寶。盡管到他這代也基本沒剩下什麼玩意兒,不過好在品鑒的手藝還是傳承了下來。

最早胡伯是不讚成我幹這個的,說我性子急不適合。我沒理他這個茬兒,不到一個月就把攤子拉了起來。他看我決心已定,也不再多說,把家裏安排妥當便主動過來幫忙了。

按說這一年多來我從他那兒也學會了不少東西,可每次上貨他還是不放心,無論去哪兒都要跟著。這倒也好,至少我心裏有底了,上貨出貨隻管放開了白話兒,從來不用擔心“砸漿”(行話,指從同行手中買來打眼貨、“沒年代”或價錢過高,可請行內公會幫忙調解,要求對方讓價或退貨)。

眼下就有個急單,主顧聽口音像是北京人,沒見過,隻是電話裏說要兩套木雕門板,兩套石雕窗格和兩套門石。要說舊仿貨這些東西倒是好找,可他要的全是一水清代貨,而且還很急。經過四處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隻有浙江東陽附近的一個古鎮還有。不過有歸有,人家肯不肯出手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