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問題是,在整個儒界之中,能破開竹簡的人,除了葉秋之外,再無第二人!因為這竹簡的夾層,設計的非常精妙,乃是墨家最高層的機關術。
除非墨家巨子重生,否則,就算墨家還有傳入在世,那也無法破開竹簡!……回憶著昔日“墨子”所創的那些機關術,葉秋隻用了很短時間,就將竹簡的夾層打開。
一張薄如蟬翼的絲綢,出現在葉秋眼前。
在這張絲綢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秦篆小字,筆走龍蛇,寫的非常的有氣勢。
“僅從筆力而言,此人在儒道上的造詣,已經達到了聖人之境。
”“但奇怪的是,這張絲綢的文字,儒氣波動卻極為稀薄,這究竟是為何?”
懷著好奇,葉秋仔細閱讀,這絲綢上麵上的內容。
和葉秋想象中的不一樣,這絲綢上的文字,記載的並不是功法。
這裏說的是,在上古之時,一個叫做“學無涯”人,他曾經的一生。
學無涯,並不是此人的本名,而是他的代指名字。
此人認為,學習知識如一片大海,根本無法到達彼岸,隻能盡力去汲取知識。
此人避世而居,並非在萬年前的人,而是出生於秦朝,乃是孔聖的弟子。
隻不過孔聖弟子如雲,光親傳弟子六有七十二人,個個成就半步聖人,非常的逆天。
學無涯是孔聖的三千常隨弟子之一,恐怕孔聖能否記住他的名字,這都是一個的問題。
兩千多年前,人族大規模開荒儒界之前,儒界和中原,還曾是一個整體,並沒存在分割兩個世界的結界。
隻不過此地太荒涼,而且位於魯國的隱秘之地,能找到這裏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但問題是,儒界上古之時,一些與世隔絕之處,環境卻極好,天地靈氣也充沛。
於是,有大儒來此隱居,麾下弟子也跟隨而來,坐而聽法,聆聽教誨。
又有高賢慕名而來, 和大儒坐而論道,彼此不亦樂乎。
伴隨時間推移,百家彙聚於此,於是看那宮殿起,看那學宮落地。
稷下學宮,逐步成型。
其實,真正的稷下學宮,是位於中原魯國,乃是一座曆史建築。
但在諸子百家心中,在儒界的稷下學宮,才是真正的聖地。
而後,聖人降臨!孔聖降臨稷下學宮,在此講法三年,引發跟隨者無數。
學無涯此人,身為孔聖三千常隨弟子之一,自然也進入了稷下學宮。
一晃,三年而過。
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看他樓塌了……三年春秋寒暑,學無涯都在默默讀書,認真聆聽孔聖傳道。
其實他也很厲害,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個大儒。
但在諸子百家爭鳴,諸子都是聖賢的輝煌時代,大儒多如狗,根本不值錢。
學無涯,依舊籍籍無名,在稷下學宮之中,隻是那種掃把,每天打掃衛生,給人端茶打水,打雜的小螻蟻罷了。
但無人知道的是,學無涯這個小螻蟻,卻在卑微和艱難之中,慢慢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