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連(Part 1)(1 / 2)

起這個標題,主要受《流浪北京》的影響。《流浪北京》是畢業於北電的吳文光90年完成的紀錄片。紀錄片雖名聲赫赫,但少有人看,甚至在考北電研究生的哥們對吳文光其人都聞所未聞。片中記錄了一個“攝影師”,一個“詩人”,兩個“畫家”和一個話劇導演北漂的經曆。片裏的話劇導演牟森後來和孟京輝一起成了中國實驗話劇的泰鬥。不過97年後牟森就再不幹話劇了。當時他在紀錄片裏說過類似這樣的話:隻要我能活下去,就會堅持做話劇。

對於片裏的人物,我不想美其名曰“藝術家”。北漂的不一定都是藝術家,就好像藝術家不一定非得精神錯亂才算達到藝術境界。我想“北漂”或別的地方漂首先得有藝術理想和藝術追求,至少也得明白自己在堅持什麼。未必非得像片中幾位“藝術家”,單單是覺得聽著“北京”倆字舒坦就跟那混亂混,以“盲流”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到處蹭飯,為了證明自己是藝術家還要時不時地裝瘋,以表明達到了癲狂的藝術狀態。也許他們明白在幹嘛,就是觀眾沒看出來,畢竟除了牟森和攝影師,後來都傍上老外到外國追求“藝術理想”了,牟森銷聲匿跡,攝影師去法國定居了。

話說多了,算個引子。這篇文章不抒發政治抱負和藝術理想,隻是一篇旅遊雜記而已。

第一次去大連,是受劉強同學新書的訂貨會的邀請,去大連也算實地考察下大連唯一一家文化公司。當時場麵搞的很氣派,又是大奔接送,又是四星級賓館的,門口還有一群漂亮的大連姑娘獻花,弄得我們真有點得道成仙的錯覺。不過時至今日,書沒出也就罷了,萌芽書係七月人的往返機票都未報,足以窺豹一斑。沒太接觸過大連人,不知是否都這樣辦事風格。對大連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摻雜著山東味兒的遼寧東北話,“誇”別人時愛說“你咋這麼彪呢!”

當時坐著大奔,一群人逛了星海公園、星海廣場。東北人都是旱鴨子。以前頂多見見長江黃河,真正的海還無緣相見。最開始站在賓館的假山上,看不到海,直到劉強指給我看天邊,說那不就是海麼。我看著茫茫的一片淡藍色的天,心理暗笑他傻,想他必是興奮過度,分不清哪是天了。結果定睛一看,還真發現這裏的地平線比別處低很多,再仔細看,才在藍色的天幕下看到一條隱隱約約的分界線,原來這是天水交界線。天水相接,煙波浩淼,綿延無盡。

花一塊錢坐公交車下山,一路上看到許多隱藏在山間美輪美奐的高層建築。大連是個由山組成的城市,分不清山和城市的關係,不知是城市在山中間,還是城市包圍著山。但是一座座山上,山腰處不是鱗次櫛比的樓房,就是被削平後的空地。此時,你就不得不感歎人類翻雲覆雨、超越自然的本領。誇父逐日、愚公移山看似已不是遙不可及。大連的高層樓群就這樣在山間聳立著、藏匿著,像是跟你玩捉迷藏的小朋友。有時隨著公交車,繞過一條山路,或者翻過一座山,來到另一座上,就又發現一片樓群,又是一番別樣景象,很有些山重複水後柳暗花明的感覺。此時,我才明白,大連不但是個隨處能走到海邊躺在沙灘上曬日光浴的城市,同樣是個騎在綿延起伏的丘陵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