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之時,秦國當何以自處?是東出,還是西進?”
聞言,嬴虔與嬴疾對視了一眼。
嬴虔思慮了一陣,便道:“君上,老臣以為,秦國當東出,而非西進。自我秦國穆公以來,大秦便滅國十二,辟地千裏,稱霸西戎。西麵之戎狄早已不足為懼!”
“自那時起,我秦國的國策,便是東出,不論對手是晉人,還是魏人,大秦都矢誌不渝。”
“而今魏與西戎同時犯境,秦國難以兩線作戰,是故兩害取其輕者。老臣建議,君上可出美女、財帛安撫一眾西戎之心,出兵抗擊魏軍。”
嬴疾亦是道:“君上,公伯說的沒錯。秦國西北邊陲之地,一馬平川,欲阻擊戎狄的快馬實在甚難,且其地不毛,地廣人稀,舍之亦是並無不可。”
“而河西不同。河西自古以來,便是我大秦東出的橋頭堡,秦欲東出,必過河西。且河西富庶,遠非西陲之地所能比擬的。請君上明鑒!”
聽到這話,秦君駟不置可否,陷入了沉思。
其實,他的心裏早就有了對策,但是他必須要說服嬴虔與嬴疾讚成自己的對策才行。
他們二人說的這些,並非是沒有道理的。
對於秦國而言,最大的威脅不是那些還在茹毛飲血,早就不成氣候的戎狄,而是魏人。
魏國這個霸主大國雖然已經衰落,但仍舊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秦國一己之力抗擊魏國,最終可能是兩敗俱傷!
所以,秦君駟更想要的,是“猥瑣發育”,先把秦國附近虎視眈眈的戎狄部落全部掃滅,然後趁著兵強馬壯之時,立即東出,當可事半功倍!
秦國周圍的戎狄勢力一直是十分猖獗的。
早在秦穆公的時候,秦國四周就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
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
他們生產落後,披發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
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
秦穆公向西發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
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義渠和大荔。
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餘出使秦國。
秦穆公趙任好隆重接待由餘,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
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餘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十六人。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
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
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餘回國。由餘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
在秦人的規勸下,由餘終於歸向秦國!
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餘,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由餘長期生活在戎人中,對他們的情況熟悉,他的建議秦穆公很重視。秦國根據由餘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開辟國土千餘裏。
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國在西方經過長期的發展,不斷擴大地盤。
不過,戎狄之邊患始終沒有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