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平胸而論(2 / 2)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

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

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

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

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

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

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1.8萬餘千米,島嶼岸線1.4萬餘千米。

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裏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app,【\咪\咪\閱讀\app\.mimiread.\】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持!

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麵形態的總稱。

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8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麵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

大洋最深點11034米,位於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幹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

①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麵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麵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

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3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

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

海溝-島弧-邊緣盆地係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

②大洋盆地。

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麵積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幹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

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麵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台。

③大洋中脊。

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係,占海洋總麵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

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穀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

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穀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穀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