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章節,一個小時後改回正文]
世界許多國家,例如日本、印度、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美國、古巴、巴西、英國、法國、蘇聯,墨西哥,澳大利亞、東非等都有竹蓀分布。中國分布範圍也很廣,黑龍江、吉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廣東、廣西及台灣等省區都有采集到竹蓀的報道,但各地的竹蓀品種不完全相同,其中以西南各省分布較廣,食用品種質量也較優。
生長環境
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於高溫高濕地區,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境。當孢子萌發形成菌絲,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在適宜條件下,經過一個多月生長,原基形成菌蕾,狀如雞蛋。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先露出菌蓋,菌柄相繼延伸,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即停止伸長,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空氣相對濕度為95%時,菌裙生長正常,溫度偏低和濕度過小時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並開始自溶,滴向地麵,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
營養需求
竹蓀為竹林腐生真菌,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葉等為營養源。野生時多生長於楠竹、平竹、苦竹、慈竹等竹林裏,其土質有黑色壤土、紫色土、黃泥土等。竹蓀營腐生生活,其菌絲能穿透許多微生物的拮抗線,能利用許多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纖維素、木質素。因此,人工栽培時,可用竹木屑及多種農作物秸稈及少量無機鹽等,即可滿足其營養需求。
溫度需求
竹蓀是典型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的生長溫度為4~28℃,最適溫度為20~23℃;低於16℃或高於36℃,生長緩慢。子實體形成溫度為17~29℃,以20~24℃為宜,最適溫度為22℃;高於28℃,生長緩慢,生長勢弱;35℃以上,停止生長;低於15℃,發育減慢,菌球萎縮或出現畸形。這裏所指的溫度,是菌絲和子實體生長所處的環境溫度,即培養基所處的地下5~20厘米深和子實體分化的地下1~30厘米深的溫度。因為同一時間地表和地下的溫度有較大差異,一般情況下,地表的溫度高於地下溫度,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栽培時要注意此點。
濕度需求
竹蓀
這裏的濕度包括培養基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及空氣相對濕度3個方麵。竹蓀在生長過程中對濕度條件要求較高。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基含水量達60%~70%,低於50%,菌絲生長受阻,低於30%,則休眠或死亡。含水量高、通氣性差,都會抑製菌絲生長或使其窒息死亡。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相對濕度達85%~90%,土壤含水量達2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低於80%,生長緩慢或表麵龜裂,易產生畸形菇。
空氣需求
竹蓀屬好氣性真菌。無論是菌絲生長還是竹蓀球形成及子實體生長發育,都需要充足的氧氣。基質或土壤中氧氣充足,菌絲生長或子實體形成都較快。沒有足夠的氧氣,竹蓀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發育,菌絲生長緩慢甚至會死亡,子實體易產生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