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需求
竹蓀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有光照會延緩菌絲生長速度。原基發生和子實體最後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100~300勒克斯即可。光照太弱,影響子實體分化;強陽光直射,則導致子實體生長受阻、萎縮。
pH值需求
竹蓀喜偏酸性的生活環境。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的pH值為5~6.0,pH值大於7.5,生長受阻。子實體發育階段pH值以4.6~5.5為宜。
土壤需求
竹蓀
這裏主要指覆土。竹蓀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土壤發育仍然良好,但到生殖生長階段即竹蓀球分化階段,沒有土壤,竹蓀球就無法形成,這可能與土壤的物理作用(鎮壓與機械刺激)和土壤中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作用有關。覆土後菌絲供氧不足,被迫向土層伸長,有利於形成子實體。因此,覆土是竹蓀栽培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地理標識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16年第112號公告》已批準長寧竹蓀(長寧長裙竹蓀)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劃定長寧縣現轄行政區域為保護區域。
繁殖特征
竹蓀
竹蓀和其他擔子菌一樣,其生活史也是從擔孢予萌發開始,經過菌絲生長階段和子實體發育階段,直至產生新的擔孢子為止。竹蓀的有性孢子——擔孢子,產生於菌蓋外表麵上的產孢組織中。當成熟的菇蕾包被破裂,菌蓋伸出幾個小時,菌柄生長停止、菌裙全部下撤之後,產孢組織自行消解,擔孢子便釋放出來。擔孢子萌發產生初生菌絲(單核菌絲),初生菌絲較纖細,兩個帶不同因子的初生菌絲互相結合,進行質配,形成二級菌絲(雙核菌絲)。雙核菌絲較粗壯,生長旺盛、茂密。雙核菌絲在基物中不斷繁殖,積累養分,形成菌絲索,向土表層延伸,部分到達土表的菌絲索先端膨大,成為組織化、特殊化的組織,也即分化形成原基——幼小菇蕾。菇蕾繼續發育,形成子實體。當子實體接近成熟,子實層頂端擔子細胞中的二個細胞核進行核配,形成一個二倍體的合子.合子經過細煦分裂.其中有一次為減數分裂,染色體減半,形成單倍體子核。擔子的頂部和四周長出小梗,每個子核進入一個小梗,在每個小梗上端發育成為一個擔孢子。電鏡掃描觀察到短裙竹蓀每個擔子上長出5—8個擔孢子。每個竹蓀子實體產生數以億計的擔孢子。擔孢子被雨水衝刷或由昆蟲、動物傳播,在新的環境下又萌發出新的初生菌絲,往複循環,這就是初步觀察到的竹蓀生活史。
繁殖方法
菌種製備
母種培養基的配方及製作。①培養基的配方:蛋白棟1%,葡萄糖1%,瓊脂2%,水100毫升。pH值為5~6。②馬鈴薯25%,葡萄糖2%,瓊脂2%,水100毫升。pH值為5~6。培養基的製作:按常規配製,裝管、滅菌、製成斜麵。
原種製備
竹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