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純屬意外(1 / 3)

[防盜章節,一個小時後改回正文]

彗星是由灰塵和冰塊組成的太陽係中的一類小天體,繞日運動。[35]科學家使用探測器對彗星的化學遺留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主要成份為氨、甲烷、硫化氫、氰化氫和甲醛。科學家得出結論稱,彗星的氣味聞起來像是臭雞蛋、馬尿、酒精和苦杏仁的氣味綜合。[36]

在太陽係的周圍還包裹著一個龐大的“奧爾特雲”。星雲內分布著不計其數的冰塊、雪團和碎石。其中的某些會受太陽引力影響飛入內太陽係,這就是彗星。這些冰塊、雪團和碎石進入太陽係內部,其表麵因受太陽風的吹拂而開始揮發。所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陽尾巴越長、越明顯。太陽係內的星際空間並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滿了各種粒子、射線、氣體和塵埃。[37]

柯伊伯帶,是一種理論推測認為短周期彗星是來自離太陽50—500天文單位的一個環帶,位於太陽係的盡頭。柯伊伯帶是冰質殘片組成的巨環,位於海王星軌道之外,環繞著太陽係的外邊緣。[38]

物質多樣性

紅巨星,當一顆恒星度過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步入老年期時,它將首先變為一顆紅巨星。稱它為“巨星”,是突出它的體積巨大。在巨星階段,恒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恒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麵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也就越來越偏紅。不過,雖然溫度降低了一些,可紅巨星的體積是如此之大,它的光度也變得很大,極為明亮。紅巨星一旦形成,就朝恒星的下一階段白矮星進發。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白矮星死亡過程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恒星。因為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恒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恒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一個典型的穩定獨立白矮星具有大約半個太陽質量,比地球略大。這種密度僅次於中子星和誇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倍太陽質量,那麼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的質量絕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電子將脫離原子核,成自由電子。這種自由電子氣體將盡可能地占據原子核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單位空間內包含的物質也將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說,這時原子核是“沉浸於”電子中,常稱之為“簡並態”。大多數的恒星內核通過氫核聚變進行燃燒,將質量轉變為能量,並產生光和熱量,當恒星內部氫燃料完成消耗完後就開始進行氦融合反應,並形成更重的碳和氧,這一過程對於類似太陽這樣的恒星而言,就顯得較為短暫,並形成碳氧組成的白矮星,如果其質量大於1.4倍太陽質量,就會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39]

類星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還找到一種在銀河係以外象恒星一樣表現為一個光點的天體,但實際上它的光度和質量又和星係一樣,我們叫它類星體,現在已發現了數千個這種天體。

超新星,是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曆的一種劇烈爆炸。一般認為質量小於9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恒星,在經曆引力坍縮的過程後是無法形成超新星的。在大質量恒星演化到晚期,內部不能產生新的能量,巨大的引力將整個星體迅速向中心坍縮,將中心物質都壓成中子狀態,形成中子星,而外層下坍的物質遇到這堅硬的“中子核”反彈引起爆炸。這就成為超新星爆發,質量更大時,中心更可形成黑洞。[40]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需要我們的太陽燃燒900億年才能與之相當。[41]超新星研究有著關乎人類自身命運的深層意義。如果一顆超新星爆發的位置非常接近地球,國際天文學界普遍認為此距離在100光年以內,它就能夠對地球的生物圈產生明顯的影響,這樣的超新星被稱為近地超新星。有研究認為,在地球曆史上的奧陶紀大滅絕,就是一顆近地超新星引起的,這次滅絕導致當時地球近60%的海洋生物消失。[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