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畫道圈圈(2 / 3)

嫁接方法

靠接法

把砧木吊靠采穗母株上,選雙方粗細相近且平滑的枝幹,各削去枝粗的1/3-1/2,削麵長3-5厘米,將雙方切口形成層對齊,用塑料薄膜條紮緊,待兩者接口愈合成活後,剪斷接口一部的接穗母株枝條,並剪掉砧木的上部,即成一棵新的植株。

劈接法

砧木除去生長點及心葉,在兩子葉中間垂直向下切削8-10毫米長的裂口;接穗子葉下約厘米處用刀片在幼莖兩側將其削成8-10毫米長的雙麵楔形,把接穗雙楔麵對準砧木接口輕輕插入,使二切口貼合緊密,嫁接夾固定。

插接法

先用竹簽去掉瓠瓜苗真葉和生長點,同時將竹簽由砧木子葉間的生長點處向下插入0.5-0.7厘米深,再將西瓜苗由子葉下1厘米處用刀片削成約0.5厘米的楔形,在拔出竹簽的同時將西瓜苗插入,這是直插法。另一種插接方法是斜插法,用與接穗等粗的單麵楔形竹簽,將竹簽的平麵向下,由瓠瓜苗一側子葉基部斜插向另一側,竹簽尖部頂到幼莖表皮或賜刺透表皮,再在西瓜苗子葉下1厘米處削成斜茬,在拔出竹簽的同時將西瓜苗幼莖斜茬向下迅速插入。接好後移入棚內加強管理。

機器實現法

采用嫁接機器作業,小型和半自動式嫁接機,由於售價低廉,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發展概況

人們很早就發現林中樹木枝條相互摩擦損傷後,彼此貼近而連結起來的自然嫁接現象,中國古代稱為“木連理”。嫁接就是受這種自然現象的啟發而創造的一種生產技術。在古代歐洲,亞裏士多德和古羅馬學者普利尼都先後提到過嫁接。5世紀枝接和芽接技術在地中海地區的應用漸多。16世紀英國已有劈接、冠接和舌接等枝接方法。芽接技術在歐洲普遍應用是在17世紀以後,當時主要用來繁殖桃、油桃、杏等核果類果樹。

中國關於嫁接的早期記載見於,內有用10株瓠苗嫁接成一蔓而結大瓠的方法。北魏對果樹嫁接中砧木、接穗的選擇,嫁接的時期以及如何保證嫁接成活和嫁接的影響等有細致描述。在6-13世紀的幾百年中,嫁接技術在牡丹和菊花等觀賞植物和果樹方麵有很大發展。南宋時韓彥直在其著作中讚美柑橘嫁接技術的神妙時稱“人力之有參於造化每如此”。13世紀由於蠶桑的發展,桑樹嫁接受到重視。17世紀王象晉在中談到嫁接和培養相結合可促進植物變異。到了清初,等著作進一步肯定了嫁接在改變植物性狀方麵的效果。

應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嫁接的曆史還不足100年,但發展十分迅速。

實際應用

嫁接機應用效果

嫁接在果樹生產上除用以保持品種優良特性外,也用於提早結果、克服有些種類不易繁殖的困難、抗病免疫、預防蟲害;此外還可利用砧木的風土適應性擴大栽培區域、提高產量和品質;以及使果樹矮化或喬化等。在觀賞植物等的生產上,常用接根法來恢複樹勢,保存古樹名木;用橋接法來挽救樹幹被害的大樹;用高接法來改換大樹原有的劣種,彌補樹冠殘缺等。利用高接換種還可以解決自花授粉不結實或雌雄異株果樹的授粉問題,以及特殊觀賞樹木品種如龍爪槐、垂枝桃、垂枝梅的繁殖造型等。林木育種中多采嫁接技術矮化母株,以便利雜交操作和建立種子園、采穗園。利用特殊砧木促進植物開花,如甘薯接於蕹菜或月光花上以達到雜交目的,更是育種家常用的方法。

此外,嫁接還常被用作研究植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植物病毒學和植物組織發生學等的手段。許多學者為了闡明某些物質在個別器官中的局部合成過程和階段發育等問題,常利用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