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觀世音的傳說(1 / 2)

蜀中自古以來便為天府之國,所謂“蜀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後世有人又雲:“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而錦江便是這天府之國的生命命脈。濯錦清江萬裏流,這個時代的錦江,風光秀麗,天下聞名。

朱燦和玄焋並立於江岸,江風拂來,給這炎炎夏夜帶來幾分涼意。夜色中的江水掩映著點點星光,水波輕柔,蜿蜒流轉。有一種說不出的神秘和美麗。

耳邊傳來玄焋和尚那淡淡的聲音:直到最近,我忽然心頭起來疑惑,我自幼所追求的出家為僧,到底是對是錯!朱燦心中大訝,原來這後世傳頌千年,那個西遊記中出了名的禪心堅定的唐僧唐三藏,竟然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出家為僧。

絲毫不漏心中驚訝,隨意的聳聳肩膀:“大不了就不當和尚了唄,我看和尚你如此豐姿,胸中又有溝壑千萬,隨便幹幹什麼也行啊!再找一個如花似玉的嬌娘,日後夫唱婦隨,豈不是美事一樁,哈!”

玄焋沒好氣的瞪了他一樣,旋即苦惱的歎息一聲,澀聲道:“問題是我自幼便許下宏願……唉,阿燦你年紀尚幼,大概也不怎麼明白,你知道為何我佛教數十年來如此昌盛?”

朱燦雖然對佛教文化不甚了了,卻也知道隋唐時代乃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大成時期,不過此時當然不能宣諸於口,當然也仍然忍不住賣弄了兩句:“這我還真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佛教乃是在東漢年間傳入中原的吧,據傳漢明帝永平十年,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明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摩騰與竺法蘭在寺裏譯出了後來赫赫有名的《四十二章經》。如今名滿中原的白馬寺就此得名!”

玄焋頜首,淡淡道:“現行天下多謂我佛教傳入中原是在東漢年間,其實早在秦漢時代,便有天竺佛門絕頂高人東來,隻是散落於江湖,未聞達於公卿,所以不被帝王知曉,也不被正史所記載。姑且不論佛教具體何日東傳,我佛教思想雖然博大精深,信者日眾,但自傳入中原後,由於曆代中土大賢輩出,各種思想自成體係,源遠流長。所以信者雖多,卻依舊是幾起幾落,到了周武帝時期,毀寺滅佛,使我教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幸而此時我佛門出了一個奇人。”

說著身形略微轉動,麵向東南,目光遠眺,似乎有種說不出的傾慕與尊崇。

“自大海以東南不知數千百裏,有島名小普陀,青鬆翠柏,瑤草瓊花,靈禽奇獸無數,端的是神仙境地。島上有山名落伽,山頂有紫竹萬頃,內有一佛門門派,名曰潮音,傳承者多為女子,據傳自秦末便存在了。這一門派雖不顯名於天下,但乃是我佛門的第一護法門派。

當年周武帝滅佛,我佛門岌岌可危,這小普陀紫竹林,便有一絕代高人入世,力挽狂瀾,可惜當時佛門勢力微弱,那位高人見勢不可為,便收攏勢力,藏鋒納拙,隱忍聚勢,蓄而不發,並於陝西馮翊的般若尼寺收了一個記名弟子,悉心,一朝蓄勢足且天時變,立時扭轉乾坤。”

說到這兒,玄奘頓了頓,轉過身來,他那清朗的目光中竟隱隱有一絲狂熱,一字一言的緩緩道:“這位奇人,便是上代小普陀紫竹林觀世音,智仙神尼。而那名弟子,便是日後的大隋朝文皇帝楊堅陛下!”

而朱燦此時如聽天書,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再一次懷疑起來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是自己曆史上那個隋末唐初的時代,而是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世界。自轉世到這個世界十五年來,由於出身本是川中的道家大派,平日裏耳濡目染之下也對現今天下大勢和江湖門派頗知一二,當今天下,西至天竺大食,東到高麗東瀛,以天師狼神、石佛妖刀這四大無上宗師為首,其下的奇人無數、奇門如雲,但紫竹林、觀世音,卻是聞所未聞,這應該隻是傳說中才有的地方和人物啊,難道曆史上還真的有這樣的人物不成?

“其實觀世音這個稱號原本就是因小普陀紫竹林這個佛家門派而生的,從來就是小普陀紫竹林潮音門掌門的尊號而已,隻是數百年來罕有人知曉!直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時任的觀世音為天下蒼生疾苦而入世,其間經曆的千辛萬苦,實在是一言難盡。期間這位觀世音認識了日後以譯經而名滿天下的支曜大師,大師為感其普度天下蒼生的恩德,便在所譯的《成具光明經》中提及了觀世音這個尊號。爾後光陰如梭,滄海桑田,便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名號在被世人傳誦之中逐漸神話,便成為了我佛家最著名的護法尊者之一。”似乎看出了朱燦的疑惑,玄奘隨口淡淡的解釋了一番,繼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