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騎兵交戰(1 / 3)

從鄢陵城的西門出發,趙奢根據習慣帶領組成鋒矢陣的騎兵部隊,向著秦軍本陣疾馳而去。秦軍是正麵進攻鄢陵城,趙奢出西門而行,正是衝擊著秦軍的左翼騎兵部隊。

秦軍部隊一字型排開,前隊是步卒和弩手,中間是戰車部隊,押後的步卒和騎兵作為奇兵進行準備,兩翼的安全也交給了騎兵部隊。這是一個標準的防禦陣型。秦軍使用的是蹶張弩,實際進攻距離大約三百步到四百步左右。若是超過這個距離,殺傷力就非常有限了。而這段距離對於騎兵來說,不過須臾之間而已。

公子華站在戰車上,看著鄢陵城門西側,突然出現一大批騎兵部隊,雖然說是有些意外,倒也沒有太過驚訝,根據秦國的情報,韓國已經和趙國交易多年,以強弓勁弩換趙國優良駿馬,所以秦國早有準備。隻不過,他本來估計,鄢陵城中騎兵也就隻有一兩千騎,但是現在,好像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計。不過,問題不大。

公子華揮動令旗,左翼騎兵瞬時發動,秦國騎兵舉起自己手中的弓箭,呼嘯著的向一朵黑雲,接受來自對方的挑釁。兩股騎兵的對決,像是兩條河流,在大地上流淌開來。

這一刻,無論是公子華還是趙奢,都不會意識到,這一刻的曆史性,足以銘記在史冊之中。趙奢無意間的一次突襲計劃,卻開創了一個值得銘記的曆史瞬間,而公子華也想不到,自己令旗揮動的時候,也將見識到兩種理念的碰撞,即使這個瞬間並不是那麼經典,但是其意義,是絕對不容低估的。

黃帝的五世孫、顓頊的曾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贏。直到商紂王時期,伯益的後裔飛廉輔佐紂王,顯赫一時。

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子名曰惡來,一子名曰季勝。惡來力大無比,是紂王的得力幹將,後來周武王伐紂,惡來被捕,被武王處死。惡來有子女防,女防的四世孫非子,因善於養馬,深的周孝王歡心,便賜予秦地五十裏作為附庸,讓他延續贏姓的祭祀,稱秦贏。這就是秦國的祖先。秦襄公時,周幽王被西戎所殺,秦襄公率兵來救,並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感念其功,賜以岐山以西之地,從此秦國位列諸侯。

而飛廉另一子季勝,兒子叫孟增,孟增的孫子造父,因善於駕馭,受周穆王歡心,並且幫助周穆王驅車從西王母處趕到鎬京,平定了徐偃王之亂,因此被封在了趙城,並以趙為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國和趙國是同宗同祖的關係,一個善於養馬,一個善於駕馭,而秦國先祖秦非子因為繼承了贏姓的祭祀成為大宗。

秦國人對於養馬一道實在是頗為內行,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技藝。岐山以西之地,多為不毛,與戎族經常交戰,傳統的戰車步卒實在不能抵抗對方的進攻,也讓秦國人較早的成立了騎兵部隊。

秦國的騎兵部隊,更多的保留了戎族的特點,衣服像戎族一樣更加輕便靈活,而且外罩鎧甲,防禦力也強,同樣的,和戎族一樣,披頭散發,以弓箭為武器和戎族周旋,方才生存下來,並辟地千裏,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

後來,隨著中原文化的流入,秦國人也開始針對自己的騎兵進行修整,不但裝備了轡頭、韁繩,更是讓騎兵以布包頭,長褲布履,加入到戰鬥序列中,成為一個特殊的兵種。應該說,秦國不但有騎兵部隊,而且其戰鬥力亦不弱。

之所以說是兩種理念的碰撞,是因為,趙國將騎兵發展成了正規編製的軍隊,製定了戰法,使其成為一種獨立的軍種作戰;而秦國的胡服騎兵雖然戰鬥力也不弱,但是並沒有作為獨立的兵種去研究戰法,而是作為車兵、弩兵等兵種的輔助軍種參加戰鬥,多是一些截擊糧道、偵查、騷擾等任務。實戰意義不同,在各所在國的地位不同,自然理念也就不同了。

但是若是因此就低估了秦國的騎兵,就太輕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