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看似簡單,但是實際上卻比想象中的還要複雜,而即使那時候的朱景隻有五歲,但也看得出來,此事的背後是權勢利益的交鋒。
那一年,正是先帝封朱琦為太子的一年,那時的先帝還不到四十歲,正是壯年之時,許多大臣都以為立儲尚早,這樣會陷太子於危難,讓其成為其他皇子甚至其他勢力的眾矢之的,因此都紛紛勸諫先帝。
他們雖然表麵上是為了江山社稷著想,但是實際上,他們心底作何打算又有誰會知道呢!
當然,也不乏支持此事的官員,有了他們的支持,先帝也就順利地定下了此事,而那些反對之人也隻能閉了嘴。
雖然如此,表麵上看似平靜了下來,但並不代表背地裏就會平靜,朱琦作為整個事件的中心,自是毫無疑問地就惹上了不少麻煩。
不過朱琦自己也是能惹事,都已經是太子了,還控製不住愛在外麵打抱不平,結交朋友的習慣,這樣一來,時間久了,就是沒事也生出事來了。
後來,他的幾個朋友因為被查出叛黨的身份,所以他也就牽連了進去。
至於那個禦使大夫,作為監管其他官員的主官,知道了此事,就上奏給了先帝,本來這也是他的職責,也沒什麼,但是他偏偏把這事在稟告之前給捅了個眾所周知。
這麼一來,他是一開始就把不希望這種事擴大的先帝給得罪了,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不,他還把自己夾在了兩股勢力之間。
事情到了這裏,他在哪一方勢力中都討不了好,所以最後在一番爭鬥之下,他就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個犧牲品,沒有任何人會同情的那一種。
當然,這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樣子,那也無從得知,不過他當年也隨口問過自己的大哥,那時候大哥一口咬定那些朋友的身份是清白的,認為自己也是被冤枉的。
實際上,事情落得如此結果也是意料之內,先帝必然不會為這事嚴懲自己剛剛立的太子,而他更有為太子立威而偏向太子的意思。
雖然有人從中作梗,但是先帝畢竟是先帝,他的意誌基本可以引導事情走向,所以事情也就必然地發展了下去。
其實很多時候,真相並不一定重要,歸根到底,還是躲不開一個“權”和一個“勢”字。
回想了一遍當年的事後,朱景回了回神,隨即問道:“冤案?你有冤,可有何證據?”
“事情過去這麼多年,民女哪還有什麼證據?如今有幸能夠親自見到陛下,陛下聖明,民女別無他求,隻希望陛下能還我父親一個公道。”
看著李新月悲傷至極的神色,他先是搖了搖頭,然後又歎了口氣。
這件事情,就算是有證據,他也不好辦啊!
那些官員不,事情的真相也不,單單隻是先帝的意思,就足以讓他望而卻步了。
倘若他真的幫忙給翻了案,那豈不是先帝犯了錯?
深知此事麻煩至極,根本不可能解決,而且也沒有解決的必要,他狠了狠心,當即便打算了卻此事,讓李新月徹底熄了伸冤的念頭。
“新月姑娘,這都是你的片麵之詞,而且那時的你也還,對此事恐怕也知之甚少,還是將你父親叫來吧,讓我親自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