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阿特蘭蒂斯決戰(1 / 3)

我軍擴大到三個參曠部,敵軍則下降到兩個參曠部。再加上正在奔逃之中,敵軍的損失不斷擴大。由於我軍的速度多出敵軍一倍,所以一直咬著敵軍跑。結果又有一個參曠部的兵力被我軍招降。餘下的兵力中,四個牙曠部被消滅,隻剩下一個牙曠部的兵力,被我軍合圍在距離普魯士州城僅僅200裏的地方。不過我沒有立刻消滅這個牙曠部,而是準備繼續圍著這個牙曠部,然後去賺出普魯士的兵力。

此時此刻,我的軍隊已經擴大到一個裨曠部。歐洲玩家在戰爭中眼見形勢不對,輸光召喚之後已經撤走了全部兵力,對於我軍和日耳曼大軍此後的動向並不知情。於是我派出一個經路加大使徒親自發展的日耳曼雇傭軍中的信徒,讓他回報日耳曼的國王,遠征使徒國的一個裨曠部的兵力,如今已經隻剩下一個牙曠部,被我軍兩個牙曠部包圍在州城附近,他經過浴血奮戰才殺回來搬救兵,希望國王能夠派軍前去救援。日耳曼國王聞報大驚。他曾經想過日耳曼進攻使徒國,實際上是五五波,關鍵是難以突破阿爾卑斯防線,最終產生兩敗俱傷的結果,他還是有心理預期的。盡管他也希望日耳曼能夠打勝仗,但也已經預備了接受失敗的結果。而聽說我軍圍困他一個牙曠部殘軍的兵力,也隻有兩個牙曠部時,國王吃了一個定心丸。目前在普魯士州,依舊還有兩個牙曠部的兵力負責守衛。隻要這兩個牙曠部傾巢而出,他相信能夠將逃回的一個牙曠部救回。要知道日耳曼遠征軍中包含了帝國全部的精銳,能夠救出多少都是好的。

但出城100裏之後,國王就知道中計了。為了表示他對帝國軍將領的重視,所以他親自率隊出征。但也正因為這個決定,讓他陷入了絕境。我軍留下一個參曠部繼續圍困帝國軍,其餘三個參曠部則埋伏在要路,就在國王進入埋伏圈之後,伏兵齊出,再將國王包圍起來。國王帶出的一個牙曠部的兵力當即投降,於是普魯士州的帝國軍隻剩下了兩批各自被包圍的一個牙曠部,加上守城的一個遊曠部的兵力。接下來,一個從日耳曼軍隊投降過來的信徒牙曠帥,帶著一個牙曠部的兵力,聲稱是從阿爾卑斯戰場撤退下來的殘軍,請求進城。普魯士州城的遊曠帥正感到州城兵力空虛,這時候這個牙曠部的兵力實在是雪中送炭,於是欣然打開城門。但這個牙曠部的兵力進城之後卻迅速控製城門,攻擊守軍。一邊打一邊招降,最終三個曹曠部歸降,一個曹曠部投降,一個曹曠部被消滅。普魯士城被攻占,日耳曼帝國的中心州落入使徒國之手。當投降的遊曠帥被迫來到陣前見到日耳曼國王和另外一個被圍牙曠部的牙曠帥之後,這兩個牙曠部終於明白大勢已去。於是兩個牙曠部投降。日耳曼國王被放回,所有投降的兵力則送到使徒國各州進行勞動改造。普魯士州歸入羅馬使徒國,成為使徒國的第14個州,歸我這個亞平寧列牧管轄。日耳曼國的都城遷到奧地利州。

此戰之後,日耳曼國的主力全軍覆沒,如今隻有奧地利州、捷克州、斯洛伐克州、比利時州、波蘭州、荷蘭州六個州的領土,每個州還擁有一個牙曠部的兵力,總計兵力不超過一個參曠部。而我除了將兩個參曠部撤回亞平寧之外,留在普魯士州的兵力就有兩個參曠部,日耳曼暫時沒有實力攻擊使徒國了。“第一次碰撞”戰爭和“日耳曼南侵”的劇情就這樣結束了。由於各處的烽煙都還沒有平息,所以使徒國暫時無戰事,我可以專心在美洲大戰區作戰了。

跟歐亞大戰區使徒國的所向披靡不同,美洲大戰區我軍隻有三個遊曠部,而對手是40個遊曠部,兵力超過我軍13倍。另外,美國玩家一共擁有兩個大帥部的兵力,以及三個裨曠部的召喚。玩家兵力可以忽略不計,但玩家的召喚卻可以對NPC兵力進行輔助。也就是說,我軍在美洲大戰區需要對付13倍的兵力,外加100倍的召喚。而在使徒國戰場,我軍隻需要對付四倍敵人和20倍的召喚。在這種大型的戰爭中,很多時候數量是能夠彌補質量的不足的。而且我軍在擁有叢林兵、信徒兵、聖徒兵三個兵種之後,無論是對方的NPC兵力、玩家私屬兵力還是召喚,都已經不能對我軍破防,這就意味著召喚的意義反而大過兵力的意義。因為目前妖兵等空軍在NPC中間還沒有普及,玩家召喚是最大眾的空軍力量。一旦這些空軍向我軍陣地發起猛攻,我軍也是很難吃得消的。密密麻麻的空軍在空中組成的火力網,足以讓任何一支軍隊毀滅。即使是強製扣點,也會在空軍的群攻之中敗下陣來。為此在戰爭開始之後,我軍都刻意躲避對方的空軍火力,改為以空軍搶奪製空權。也就是說,美洲的這次戰爭,又將是一次空軍決定命運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