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收複燕雲(1 / 2)

“微臣複議!”何執中一整衣袍,躬身施禮。

“講!”

“微臣覺得,蔡太師說得極是!我大宋宇內升平,百姓安居樂業,一派祥和,萬民擁戴。比那天祚偽帝的強征暴斂強過百倍!最近幾年,遼國境內災禍連連,百姓都易子而食,多有揭竿而起反抗者。”

“去年的董才之亂,起於西路,今年又有張高兒、安生兒聚眾二十餘萬亂於龍化州,後與霍石部合兵一處,亂於遼之心腹之處。上天不應遼之帝祚,黎民亂於天野之地,這正是我朝進階之時!”

“我朝安定西南,平定西夏,去年又封策了大理段氏,正是四海歸心之盛世,如能利用遼國的心腹之亂,徹底擊敗他們,收複百年之前的故土,則北地無憂矣!”

“萬歲,臣有幾句話想問何大人,不知當不當問!”

“梁大人說話,執中自然洗耳恭聽!”

“何大人提到的董才之亂,現在如何了?據我記得,董才起於易州淶水,聚眾萬餘,脅迫遼之南京,幾經不利,轉戰雲州、應州、朔州等地,後與我朝來往,萬歲大恩於他,許他國姓,賜名趙翊,並把燕州之地賞賜給了他,並賜王爵!”

“後來如何啊?自稱扶宋破虜大將軍,您聽聽,大宋如此威儀,何用他扶!哼!乘亂而飛的燕雀,即便上了枝頭,也是燕雀!再後來,這廝竟然依附了金國,身為漢人,卻做了胡虜的奴隸,明明是小人所為!”

“後來的安生兒、張高兒,轉身勾結霍石,都投奔了別人!我們能夠倚靠這樣的反複小人作為臂助嗎?以我天朝之軍威,怕不是丟人了!”

“梁大人說的是!那以你之計呢?”何執中聽著心中不悅,開始反唇相譏。

“陛下,依臣之計,一動不如一靜,遼國猶如無基之樓,風來自倒,何必推之!蓄養我朝精銳,巡行北地,靜待遼國之亂,順勢而為,燕雲之地都是我朝子民,說到底也是漢民,人心思歸,不念我朝的好處,也要仰望陛下之威,何必急在一時呢?”

“擅動幹戈,未必是好事!我朝與遼國安定百年,多年和平,得來實屬不易。若是沒有十分可靠的消息來源,肆意動起了刀兵之事,禍害更大!陛下深思啊!”

“萬歲,臣有話說!”

太宰鄭居中對於梁師成的論點相當支持,隻是沒有想到,為什麼他會出言反對這件事。在他心目中,梁師成根本就不是好東西。

“萬歲,我朝與遼國於前朝簽訂的澶淵之盟至今已百餘年,兩國刀兵不動,民不加役,即便前朝有送女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此法安邦。如今四海無虞,卻要貿然撕毀盟約,恐招致天怒人怨。”

“且用兵之道,難說勝負,若勝,勞民傷財,府庫空虛,百姓困乏,需求到底多少,難以勝數;若是敗了,最終的結果更是難料!以每年繳納幾十萬歲幣、布帛,得百年江山太平,此為善也!”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最次才是攻城。謀劃不到,便是取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