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孔雀屏草原,一如這名字一樣美麗——好似孔雀開屏、五彩斑斕。當然,冬的草原是“斑斕”不起來了,卻多了份素雅和恬靜。
薩仁台冬日的早晨,是伴著牛糞火的炊煙緩緩而來的。
“薩仁台”這個地名是蒙古語,“薩仁”漢語意為“月亮”,“薩仁台”姑且就漢譯為“有月亮的平台”吧。當然,哪個村莊沒有月亮呢?可能,這裏的月亮更大更圓更亮吧,要不就是,這塊土地像是一彎新月或是一輪滿月?
薩仁台嘎查,孔雀屏草原深處一個較為偏僻的蒙古族村莊,隸屬於陶格斯蘇木。“嘎查”也是蒙古語,“村”的意思,就像“蘇木”即“鄉鎮”、“旗”和“縣”相同,是蒙古族地區特有的地名稱呼。“陶格斯”也是蒙古語,翻譯過來就是“孔雀”。
嘎查不是太大,幾十戶牧民、三百多人口,而且常住人口就要少得很多了。這裏幾乎家家都有野外牧場,即“牧點”,年輕力壯的男子大都常年住在那裏經營和維持著一家生計的產業,有的人家還是夫妻同去牧點,這樣一來,嘎查裏剩下的大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了,即過去人們曾經調侃的“9961隊伍”。和外出打工不一樣,這些壯勞力不會一走就是半年一載,更不會有漂泊無根的感覺,因為,牧點是他們的另一個家,牧業就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牧點離村莊都不是太遠,最遠的也不到一百公裏。對於廣袤的草原上來,百十公裏確實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所以,這一群體回到嘎查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蒙古族地區的村落也很有特色。這特色不是家家住在蒙古包、出門就騎蒙古馬,而是在建築風格上、裝修裝飾上會體現出草原的元素、民族的文化符號。比如,院牆上會刷上白色塗料,畫上美麗的草原;比如,房子高大的山牆上,會描摹出蒙古包的圖案;比如,房屋的正麵牆上,會畫上吉祥的雲卷圖樣……當然,村莊街道上偶爾會有年長者穿著蒙古袍經過,偶爾也會有騎馬的少年追風而去,民族的內容就更飽滿了。
托婭和往常一樣,起床後先把外屋的爐子生著。爐火會順著炕洞往裏“輸送”熱量,火炕很快就熱了。而且,還會通過“水套子”帶動裏屋的土暖氣也熱起來。有些人家沒有安裝暖氣,也會砌上一段火牆。北方草原的冬,也是寒冷的,取暖絕對是大事。
“那個過去曾經四處漏風的蒙古包,冬不定有多冷呢,他是咋熬過來的呢?”想到這兒,托婭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爐火很旺,屋子很快就暖和起來了。
屋裏,兩盆月季已經開花了,為房間增添了亮色。還有一株盆栽石榴,枝壯葉綠,已經鼓出了花蕾,這是托婭的最愛。
托婭拎著水舀子,細心地為月季和石榴澆了水。隨後伸手到女兒的褥子底下,感受到炕又熱了起來,這才轉身回到廚房開始做飯。她現在能獨立完成的還隻是用電飯鍋燜米飯,像切菜這樣的“細致”活兒,還要等母親娜仁圖雅來做,自己的手指還不是很靈活。
托婭姓馬,是薩仁台嘎查馬家的二女兒。“托婭”也是蒙古語,意思是“光輝”。在蒙古族地區,女孩子以花命名的很多,誰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像草原上盛開的花朵一樣美麗呢?當然,以“托婭”“圖雅”命名的也不少。這位姓馬的托婭名副其實,不但是位像花朵一樣漂亮的女子,而且就像草原上熱情綻放的薩日朗花兒,芬芳四溢、活力四射,更重要的是渾身上下散發著迷饒“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