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舉義弱不了華夏(1 / 3)

正月初四陰沉寒冷的太行山區之中,伸手不見五指。就算為了避免凍傷乃至防止夜間迷路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隊伍的人數也不過三十人左右,大部分人還是感覺到了夜間山路隱蔽行軍的困難重重。

“左握住前麵人腰後麵係著的棉線,右手用拐矛小心腳下,不要掉隊!向後傳!”李義拄著這柺杖一般奇特短矛向前麵的人說道,並且走在隊伍的最後麵。

走夜路比較有經驗的程海則用獨特的長杆吊著三麵用木板遮住,隻有麵向自己的一麵有微弱光亮的十分獨特的燈籠前進。

在連星光都沒有的夜裏,要是完全沒有照明的前行實在是太過凶險了,張立新也不敢這樣賭博。

這種情況下摸黑前進,又是負重不輕的情況下的速度也比尋常步行慢上不少。大概兩個時辰的跋涉才估摸著前進了十餘裏路。

或許是為了壯膽,一開始的時候免不了有人低聲言語,但遇到這種情況張立新就立即停下來,耐心的教導和訓斥。終究讓整個隊伍在前行的時候最大限度的做到了靜默。

由於在白天的時候做足了功課,對地形地物乃至可能前行的路線都做了比較細致的了解,加上程海、李義、王巍等人夜間行動的一些經驗,整個隊伍才勉強沒有迷路。

當許多年以後幸存的人們回憶起往事的時候,才明白這看似枯燥而艱難的摸黑走夜路給整個隊伍帶來了多大的便利。

到達目的地之後,很多人終究鬆了一口氣。憋不住的人們開始閑言碎語起來。

“你們知道你們在幹什麼?不要說這不是實戰,就算是夜訓,如果有一個躲在暗處的凶人依據說話聲向你們射箭。甚至逼近到很近的地方放吹箭,整個隊伍全軍覆沒都不是沒有可能。。。”

經過這一次整頓,整個隊伍也開始有了“夜訓時候非請求和敵情不講話”的粗淺意識。

背著沉重投石機部件或者沉重陶彈的人們在幾部單麵透光燈籠微弱光亮的照明下練習著困難條件下臨陣組裝小型投石機和完成發射前的準備。

挑選出來的悟性比較突出的四個人,在張立新、王巍等人的指導下練習如何使用包裹著石頭垂線的木筒來判斷水平位置,並根據遠處立在白天勘察好的小山丘上的微弱燈籠燈光的相對高度報告角度。並通過同一方向上兩個不同位置上的測角,來在夜間實戰要求的狀態下估算出目標的距離。

這需要用到三角函數,張立新其實三角函數有關知識也記不得多少了。不過當初在威遠營建立炮隊的時候曾經花費過不少功夫製作過一個一丈大小的實尺模型,進行耐心的實際測量,從1到45度,還有2度到5度之間的30個刻度的正切都爛熟於心,當然最核心的計算要在比較快的速度內完成也隻有張立新能做到。

“12度、17度角,不行,再退!後麵!退到5度角以內!”張立新小聲紛紛叮囑道。不過這個時候張立新也突然感覺到:要在夜間有效的進行作戰,一套手語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位置調整到合適並且差不多的時候,在張立新的要求下眾人就算動作緩慢也盡可能的不要發出聲音,悄悄的把便攜投石機的準備工作完成。

就這樣,整個準備的過程竟然花費了足足半個時辰。但張立新認為:從實戰的角度出發,這類行動的隱蔽性是第一位的要求,哪怕用一個時辰的時間來完成準備也是值得的。

張立新這個時候也沒有閑著,同樣按照盡可能貼近實戰計劃的要求從眾人已經墊好鬆軟土堆的地方沿著一根木杆向上攀登,一直攀登到了兩丈左右的高度之上。並且用弓箭進行補充性的修正測試和試射,並練習在這種情況下觀察和向敵隱蔽射箭的方法。

隨著張立新用一直做為信號標記的無簇箭矢進行示意,已經完成發射準備的投石手已經紛紛豎起白色十字星旗表示準備準備完成,沒有問題。

隨後:摸黑到預定位置上擺放了足夠稻草的人返回之後,張立新迅速用直接射向幾個發射架更近的無簇箭杆示意展開發射!

就這樣,四名全身披掛、背負很重陶彈袋的年輕人幾乎在同一時間用盡全力將雙臂掛上了投石機前段的丁字形橫杠,雙腳完全抬起,靠體重的力量下壓投石機杠杆。裝好特製陶彈的瞄準手則鬆開了掛鉤,十二枚一斤重的陶彈在夜幕中掛著呼嘯的風聲飛向了目標。並在摔碎破裂開來的時候將裏麵裝著的帶著紅光的木炭摔的火星四射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