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舉義弱不了華夏(2 / 3)

早就在目標位置上布置好的幹燥草料在這火星飛濺之下很快就燃燒起來,瞬間照亮了目標位置附近的不少景物。

緊接著,投石機還有操作投石機的二十個人再也沒有多少顧忌的裝彈、投彈,遮風竹管內一柱估摸隻能燃燒兩分半左右時間的短香接近燒完的時候,投石器包括事先準備好的一次已經完成了十六輪投射,打出三百多枚陶彈。

當在張立新的帶領下人們在目標區域附近點燃篝火的時候,看到的是目標區域附近一片狼藉,縱向三丈、橫向十二丈左右的區域內。當做靶子的“大劈柴”大多數都被砸破了,還有一支被捉住並放在木箱子裏野狼雖然沒有被砸的當場斃命,也被透過木板的陶彈砸的骨斷筋折奄奄一息。。。

九十米的拋射距離上,相當於一個頂尖人類個體投擲手榴彈的能量威力的石彈,砸在目標身上的效能,其實在張立新看來對於一些披甲持盾身著板甲的重防護目標是並不可靠的---除非使用標槍或接近一斤攻擊麵積更小的鉛彈。

然而如果以破重防護目標為標準,毫無疑問會降低殺傷輸出和效能。張立新並不相信:諸如河間中屯衛千戶所這樣的目標會如明朝前期的“口外兵”一樣擁有那些冷兵器時代頂級防護的重步目標。何況匱乏的叮當響的自己這支隊伍從火藥到鉛彈都根本沒有多少。

張立新此時對聚集起來觀察攻擊效果的眾人說道:“大家可能在家鄉的時候見過打群架,或者械鬥。真實戰陣或實戰中的人不可能如群架或械鬥那樣為了壯膽往往都是人挨著人。為了方便施展長兵和騎兵進退自如,方圓一丈左右一個人的散陣算是比較鬆散的了。即便遇到的對手是這種散陣般的密度,一個人的投影大小按照折算等同方圓三尺左右來計算,我們在一炷香的時間內打出去的陶彈就能重創三十多個人。在短時間內殺傷三十個人,那我們大概率就可能挫敗上百人--哪怕這些人近身的技藝高超,擁有火器或者弓箭。以後我們的投石機不止一部,就算不換成鐵彈或者鉛彈,也能在幾個呼吸的時間內挫敗百人,甚至在一次戰鬥中對抗幾百人了。隻要擁有嚴格的紀律和訓練,這就是我們眾人所能爆發出來的實力和戰鬥力。”

這樣一來,雖然類似王巍、程海等有一些軍旅經驗和常識的人能感覺到其中有一些過於理想化,可是這些天來在大多數人心中所存在的那種緊張卻不在了。

隨後半個月的時間裏,這樣的實戰演練一共又進行了十五次之多。演練中不僅讓人們在夜間操作投石機的技巧更為嫻熟了,還學習了如何利用簡易製作的炊車進行做飯、在夜間挖用於臨時掩蔽的掩體。乃至遇到危機的情況應該如何分散隱蔽乃至轉移。

因為還要進行一些鼓舞士氣、政治宣教、講故事之類的活動,白天的勞作量有所減輕。可即便如此,因為有了小心翼翼製作第一件投石機的經驗,郭木工帶領隊伍內選拔出來的幾個還算能幫忙的幫工製作體重配重投石機的速度明顯快了一大截,大概隻用了原來一半左右的時間就製作出了第二部投石機。

當對很多事情都開始輕車熟路,特別是幾個幫工做最簡單的活計也不那樣外行之後,其餘九天的時間內竟然製作出三兩經測試合格的體重配重投石機來。

隨後這十五天的時間內,張立新卻沒有“珍惜勞動果實”的打算。除了那十五次演練之外,一共還進行了二百次不同配重標準、不同投石機杠杆架設位置的演練。讓投石機在一定範圍內連續精確的攻擊不斷移動目標、更近或者更遠位置上目標---如十六丈或者百步左右更遠距離目標的能力也有了參考的基礎。

當然,即便是擁有了這二十多天的準備,進攻河間府中屯衛千戶所那樣如同像樣城池一般的目標,就憑手下這些人也完全沒有把握。最主要的是身邊這麼點兒人,根本沒有把握把對方大部分人吸引到城頭或者城角所需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