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為孝順有不同的層次: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隻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塗之苦,是為大孝;視三世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三點:

一、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二、孝順必須是實質的,不是表麵的。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匱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順必須是全麵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的眾生。

孝順父母不但對個人現在、未來有莫大利益,對於社稷更具有安定作用,如果人人都能孝順父母,乃至做到佛教所說的大孝、至孝,則國富民強,世界安樂是指日可待之事。

·佛光菜根譚·

用慧心觀照五蘊皆空,用自心領導六根生活;

用信心開發自我潛能,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

用孝心重整倫理道德,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

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

孝親之道(三)

有一隻小青蛙老是和媽媽唱反調,媽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媽媽叫他往西,他偏偏往東。有一天,青蛙媽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喜歡住在山上,不喜歡住在水邊。因為小青蛙常和青蛙媽媽唱反調,所以青蛙媽媽交代兒子把它葬在水邊。平常不聽話的小青蛙突然良心發現,聽從媽媽的話,就把青蛙媽媽葬在水邊。黃昏時,擔心媽媽會寂寞,就在水邊呱呱叫;下雨時,擔心媽媽被水衝走,也在水邊呱呱叫。媽媽在世的時候不聽話,死後再來傷心,難過得呱呱叫已經來不及了。

孝順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到了今天,孝順的內容也變質了。有的人認為父母養兒育女,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不應該要求兒女報答;有的人認為“孝”是應該的,“順”是不當的。因為多少父母,以他淺陋的知識,要求兒女聽從自己的主張,結果兒女為了孝“順”父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荒廢了自己一生的前途,殊為可歎!

中國的二十四孝,甚至動物裏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時常都被拿來當成教育子孫應該孝順父母的教材。然而,盡管有道之士言者諄諄,不斷說教,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你隻要走一趟醫院就會發現,兒童的病房裏,每天有多少孝順的父母進進出出,老年人的病房裏,則少有孝子賢孫的探視。一個母親可以照顧七子八女,但是,十個兒女也照顧不了一雙老父老母啊!

所謂“有空巢的父母,沒有空巢的小鳥”,父母永遠都是扮演著“倚門望子歸”的角色;父母在兒女麵前,永遠都是付出者,很少得到兒女的回饋。盡管儒家一再鼓勵青年要閱讀《孝經》,佛教也不斷提倡“父母恩重難報”,然而有多少人真正呼應了這種道德的說教呢?

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報恩思想相互呼應的,在佛門中的孝親事跡不勝枚舉,例如佛陀為父擔棺、為母升天說法;目犍連救母於幽冥之苦;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民國的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在《緇門崇行錄》裏,孝親的懿行更是不勝枚舉。

不當的順從父母,固然不必;但是忤逆不孝,甚至當前社會不斷有弑父弑母的逆倫事件傳出,則為人神所共憤。畢竟,孝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為人?所以,孝,維係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希望我們現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都能建立一些新倫理道德的觀念吧!

·佛光菜根譚·

為人做事要有忠誠心,朋友相交要有信義心,

侍奉父母要有孝養心,厚待賢者要有恭敬心。

婆媳關係(一)

有一對婆媳一直處不來,媽媽要求兒子必須跟媳婦離婚;妻子要丈夫搬到別處去,不要跟媽媽這個嚴苛的老太婆住在一起。聰明的男人就對媽媽說:“我們才結婚不久就離婚,會被人笑話,別人也會說媽媽對媳婦不好;假如遲個半年,媽媽待她好一點,讓人家知道,我們家裏的婆婆很愛護媳婦,然後我們離婚,就不至於影響媽媽的名譽。”媽媽聽了以後,說:“半年我可以忍耐,但是你要有信用。”兒子又對太太說:“我們現在剛結婚就出去,人家會說我們不孝,今後也很難做人,這樣好了,以半年為期,你對媽媽好一點,跟她說笑話,讓她歡喜,人家知道我們家庭和順,然後我們再搬家,也不至於讓人家取笑我們家的婆媳相處發生了問題。”太太聽了以後也說:“半年我可以忍耐,我會照你的話做,但半年後我們一定要搬家哦。”就這樣,婆婆為了對兒子的承諾,就對媳婦有所愛護;妻子為了對丈夫的交代,從此對婆婆也恭敬孝養。半年以後,媽媽對兒子說:“兒子啊,你可千萬不能跟媳婦離婚,她實在是好得不得了。”妻子也跟丈夫說:“婆婆實在是對我們很慈愛,我們還是不能搬家。”家庭本來都沒有事,隻是婆媳之間有了成見,一個男人夾在兩人中間,如何把成見消除,就需要智慧了。

俗語說“一個廚房裏容不下兩個女人”,婆媳問題由來已久。在過去農業社會裏,社區鄰裏之間,幾乎每天都在等著看婆媳吵架的笑話。有的家庭裏,婆婆如羅刹惡鬼,媳婦如冤家對頭;婆媳不和,丈夫就像夾心餅幹,兩邊為難,不知如何是好。當然,也有一些婆媳融洽之家,但畢竟是少數。有很多媳婦,數十年的光陰歲月,飽受婆婆之氣,等到好不容易“多年媳婦熬成婆”,婆媳問題又延續到下一代,不斷地循環發生。

婆媳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裏麵,為什麼會成為仇敵呢?因為婆婆總覺得兒子是自己生的,忽然有另一個女人把兒子奪走,當然於心不甘。另一方麵,在媳婦的心裏,認為丈夫當然是她的,婆婆怎麼能幹涉呢?所以婆媳相爭,骨子裏其實是在爭奪獨占一個男子的特權。如何才能化解婆媳之戰,現在試為天下的婆媳擬訂一些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