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中國,父母年老之後子女有義務贍養他們,讓他們好好頤養天年,但是現在社會環境變遷,很多人不但不跟父母同住,甚至連最起碼的照顧都沒有,使得許多“獨居老人”的生活起居隻能由政府、慈善團體來負責。

我現在年紀很大了,應該就是獨居老人了,但是我卻不獨居,因為我們是一個僧團。我這一生,幾乎身邊總有很多人圍繞,從來沒有孤獨的感覺。我曾因動心髒手術住進台北榮民總醫院,那時看到兒童的病房有許多父母來來去去;相反,老人病房則很少有兒女來走動。現在的社會是孝順的父母多,孝順的兒女少;甚至還有兒女探望父母時,不是帶鮮花、奶粉,而是帶錄音機,把它擺到父親嘴邊:“爸爸,你講,財產要交給誰?”過去“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觀念恐怕已不適用於現代了。

在現在這個社會,兒女一朝長大,翅膀長成,就會飛走,自組小家庭,留下父母兩人或單獨一人,守著空蕩的屋子。如果老人生活會自理,經濟上不匱乏,情緒上能自我排遣,日子倒也無妨,怕的是貧病交加、無人看顧的老來蒼涼,才是人間悲慘之事。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定義,當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全體人口的7%,就稱為“高齡化社會”;當其比例超過14%,則稱為“高齡社會”。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趨勢,據聯合國資料統計,目前已進入高齡社會的國家有意大利、德國、日本和西班牙,估計至2050年,老年人口比率超過20%的國家,還將增加美國、中國、泰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高齡社會”的形成,除了醫療保健進步、人類壽命延長,更主要的原因是生育率的持續下降。根據統計,由於出生人口減少,現在是每100個工作人口扶養13個老人,但是50年後將激增5倍,每100人扶養的老人增加為64人。老人問題已不隻是老人本身及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許多先進國家能未雨綢繆,做好全民福利措施,如美國人平時繳稅給政府,年老之後就由國家、政府來扶養。由此可見東西方對家庭、親情的不同觀念與態度。東方人期待兒女的孝順、照顧,西方人覺得養兒育女是義務;東方人將兒女視為父母的附屬品,西方人視兒女為獨立的個體,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東方人用道德、輿論維護家庭和諧,西方人用法律維係彼此關係。

一個富強的國家對於老中青幼每一代都應周全關照。老年人除需要經濟、生活上的照顧及完整的安養措施外,由於空巢、單身或健康狀況不良,也常會出現孤僻、憂鬱、焦慮、煩躁等心理問題。佛光山各道場有專為老人開辦的“鬆鶴學苑”,讓老人參與社區活動,不斷學習新知,重拾生命的活力。

近年來,台灣一些企業集團看好銀發市場,競相投入“老人養生村”的興建,但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得那麼好。如台塑集團興建的“長庚養生文化村”推出後叫好不叫座,入住率不到兩成。原來中國人還是習慣住在家裏,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

中國是重視孝道的民族,佛教也是重視孝道的宗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父母養育之恩如昊天罔極,當我們長大獨立後,怎能不思報答,盡反哺之孝呢?因此,我認為如果無法三代同堂,至少讓老人家和兒孫毗鄰而居,如此能方便照應,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應該是比較圓滿的安排吧。

能善盡孝道,扶養、關心父母,讓他們能安享天年,是為人子女的本分與責任。另一方麵,老人本身也需建立正確的觀念和生活態度,如對人生的功名、感情、得失種種,要學會放下;保持開朗的心情,廣結善緣;飲食清淡,養成運動的習慣等。如此,晚年才能過得健康又自在。我覺得,老人不是年紀,而是心境;老化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如果老年人在性格上能隨和、不固執,肯“老做小”,並能適時地提供智慧和經驗,相信不但不會令人討厭,更能成為快樂而可愛的老人。

·佛光菜根譚·

勤儉淡泊,為自己開創美好的明天;

慈悲喜舍,為子孫準備美好的未來。

老人的擔心

所謂“五子登科”,很多老年父母懷抱著理想,希望投靠移民海外的子女,享受天倫之樂。這許多爸爸媽媽,成為不會看電視、看英文報刊的“瞎子”,不會聽英文的“聾子”,不會說英文的“啞子”;出門不會開車,在洛杉磯也很少有人行路,不敢出門,成為“跏子”;到了海外,要為子女洗衣、打掃,成為照顧孫子的“孝子”。

人活著,年輕時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到了年老時,恐懼害怕的事就多了。老人有何所怕呢?

第一,害怕孤獨寂寞。俗語有雲“鳥怕落單,人怕孤獨”,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尤其害怕寂寞,總希望有人陪著說話,以慰寂寥。現在社會有所謂“空巢期”的父母,或是沒有伴侶的孤獨老人,由於無人相伴,不但孤獨寂寞,有時死了都沒人知道,這是人生最恐懼的事。

第二,害怕子女不孝。有些年老父母,不怕世上的任何恐怖安危,就怕子女不孝。如果生養了不孝兒女,不但不能獲得反哺,反而受其連累,例如在外賭博欠債、違法犯紀等,都讓父母不安。養了這種子女,也是家門不幸。

第三,害怕沒有後代。中國人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一般父母到了年老時,如果子女遲遲不結婚生子,就為後繼無人而憂心。其實國家民族江山代有偉人出,何必隻顧及一家、一己之私呢?

第四,害怕老病死苦。上了年紀的老人,老病死的無常弓箭隨時都可能射中他,所以老年人怕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五,害怕顛倒癡呆。老年人體力日衰,除了容易患有骨質疏鬆、器官老化等老病以外,尤其現在有一種叫“阿爾海默茨症”的腦部疾病,會讓人變得顛倒癡呆,例如貴為美國總統的裏根,患了這種俗稱的“老年癡呆症”,則過去的名望、財富、親人、崇拜者,對他又有何意義呢?

第六,害怕人生無望。人生在世,可以說都是活在“希望”裏,如果對未來沒有希望,則活著就失去了意義。有一些老人因為年輕時沒有立誌,沒有規劃,沒有建立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所以老來感到前途無望,這真是很大的悲哀。

第七,害怕意外災害。老年人比起年輕人,更容易遭受一些意外災害,因為年老力衰,動作遲緩,對於一些突如其來的外力衝擊,往往來不及反應,所以容易摔倒,甚至水、火、風、震災等,都容易造成對老人的傷害。

第八,害怕被人騙到。有的老人年輕時也懂得積蓄養老金,但是老來因為經不起別人的甜言蜜語而被拐騙,或者因為自己貪心,結果“偷雞不著蝕把米”,這都是讓老年人難以承受的傷害。

世間,嬰兒才一出生就哇哇啼哭,似乎是對未來的安全與否感到害怕;之後慢慢長大,害怕父母管教、老師責罰、情愛生變、工作無著、家庭負擔等,可以說一直都是活在懼怕之中。尤其到了老年以後,更有以上的懼怕。不過,一個人如果從年輕時就懂得預備,老來又有智慧、人緣、信仰,則懼怕自然會減少許多。

·佛光菜根譚·

老,非關年齡,最怕的是心力的衰退;

小,非關身材,最怕的是誌節的不堅。

麵對老病

2003年3月,貧僧因為膽結石發炎引起劇痛,連夜住進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室,因為高血壓一直降不下來,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又至台北榮總,由雷永耀副院長親自操刀,為我割除膽囊。記得那次,我還在每年寫給護法朋友的一封信裏寫下:“……從此,我已是‘無膽’之人了,雖然生命去日無多,但在這個複雜的人間,還是‘膽小’謹慎為好。”

人一生要麵對的問題很多,有些可以控製,有些不能控製,好比老病,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不一定老了才會有病,年輕人也可能生病,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是一般而言,老人生病還是比較讓人掛念的,到底老病時該如何麵對呢?以下四點可以借鑒:

第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無論是小病或大病,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在生病時,由於身體疼痛,多半會造成意誌力脆弱。心力較弱的人,你打他一下,他就要大呼小叫;心力強的人,連眉頭都不皺一下。有病沒關係,麵對疾病痛苦的當下,應該提醒自己“與病為友”,從心不苦才能做到身不苦。

第二,從“看得破”做到“過得好”。出家人穿的僧鞋,腳麵上有洞,意思就是要人看得破,麵對老病也是一樣。人有許多理想、目標,但是生病這件事卻沒有時間性,還來不及防備,它可能就來了,因而打亂不少人對未來的憧憬。這時,若一味地執著於對將來的期待,將不得安心。所以,麵對病苦要看得破,看得破就能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就能幫助更多的人,日子也就過得更快樂了。

第三,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總是喜歡看醫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不舒服時,勉勵自己更堅強,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才能淡然處之。能夠做到這樣,病也就好一半了。所謂“精神能克服一切”,心力才是疾病最好的良藥。

第四,從“放下執著”做到“安然自在”。有句話說:“不是疾病痛苦,而是妄想摧殘人心。”人生要像手提箱一樣,能提得起,也要放得下,甚至麵對疾病也要做到安然自在,才是真正的麵對。

所謂“老病死生誰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曆程,誰也代替不了。而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態不健全。

·佛光菜根譚·

春山淡雅,夏山蒼翠,

秋山明淨,冬山沉穩。

唯四時之山,如人一生。

麵對死亡

現在貧僧也老矣,老病死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降臨到我這裏來。不過,我在年輕的時候,最顧忌的,就是怕自己在死亡的時候非常痛苦,讓人家笑話:“一個出家人,怎麼在生死關頭還這麼痛苦、不舍?”因此,我一直在訓練自己應該怎麼死亡才是最好。現在,我也不知道對自我的磨煉是到什麼程度了,但是我相信我不計較死亡,隻要不痛苦,當它睡覺、安眠就好了。雖然“油盡燈枯”是人生必經之路,但我也不至於有很多意外的疑難雜症,所以沒有恐懼了。至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一切,它本來就不是我的,是大家的,所以一切還是歸於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