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必然有死,生了要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環形的。生不是最初,死也不是終結;生死是二而一,一而二。有的人生而歡喜,死覺悲傷,其實這隻是見到一半的人生。生也不一定可喜,人生是苦;死也不一定要悲傷,死亡可能是解脫,或者到更好的地方去,所以死亡如移民,不必太計較。麵對死亡,為什麼會悲傷?這是因為不知道死了以後還有沒有。其實不必掛礙,一顆黃豆、一粒稻穗,收成以後,再播種下去,還會再生,人為什麼不會再生呢?
但是,死亡畢竟是人生所掛念的事,“視死如歸”是不容易的境界。死亡有什麼掛念的呢?
一、掛念子孫。有的人麵臨死亡的時候,他並不掛念自己何去何從,反而掛念子孫將來該怎麼辦,兒女還沒有嫁娶,孫子年齡還小,不知今後如何依靠,就是有萬貫家財,這時也不知道如何為子孫分配,心中隻是一直對子孫掛念不舍,所以隻有懷著抱歉,黯然閉上雙眼,把遺憾帶進棺材裏。
二、不舍事業。有的人一生勤勞創業,事業稍有成就的時候,死亡翩然而至。這時候,對自己一生辛勞所獲得的成就,萬般不舍。聰明的人賺錢,生時就要樂善好施,作種種用途;不聰明的人,所賺的錢財,隻有留給後人使用。隻是,錢財不知托付何人,所以就會掛念自己所創辦的事業,今後怎麼發展。但這種掛念也是徒然,無補於事,等雙眼一合,雙腳一伸,再多的事業也不能再管了。
三、抱憾後悔。人到死亡的時候,一生所做的大善大惡,這時都會浮現在他眼前。所做的是善事,倒也罷了,假如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這時就會後悔。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臨終時,不會知道自己的所行所為。假如在往昔有做過缺德的事,這時想要補償,也很困難。就連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臨終時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要交代,他說:“我欠人一隻雞,還沒有付錢!”從好處說,大哲學家不會拖泥帶水,不想對人有所虧欠;說得不好聽,在這個世間,我們有檢討過,是自己欠人家的多,還是人家欠自己的多?假如別人欠自己的多,可以含笑而去;假如自己欠別人的多,在這種生命交關的時刻,又怎麼來得及償還呢?
四、死後去處。人到死亡的時候,種種掛念當中,最掛念的,就是死後要到哪裏去。關於這一點,佛經裏早已講得非常清楚。所謂“一心法界”,死後的去處有四種聖人的境界(佛、菩薩、緣覺、聲聞),有三種善道(天、人、阿修羅),有三種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一共是十種道路。一般人,四聖不容易有分,三善三惡的六道輪回,這是必然的。會到哪一道?這也是不由得掛念。因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平時所做的善惡業,都已安排好了你的去路。生命是“薪盡火傳”,木材雖然燒盡了,隻要換一根木材,生命的火還會一直繼續燃燒。隻是生命的結案,是善道,是惡道,就要看自己往昔所造的諸業了。
說到死亡的掛念,人到臨終的時候,最懷念的人、最掛念的人,都由不得自己處理。麵臨死亡,應該麵對現實,接受死亡的考驗,並為來生結個好緣,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佛光菜根譚·
珍惜生命者,感歎人生苦短;
揮霍生命者,埋怨人生苦長;
認識生命者,了悟人生苦多;
主宰生命者,不懼人生苦空。
遺產
我們要留什麼遺產傳給子孫呢?有人認為房屋、存款、土地、股票最好。其實,這是兒女紛爭之源,不是最好的遺產。話說有一位富翁新居落成,大宴賓客時,他把建屋的瓦木泥工都請到上座,讓自己的兒女坐下座。有人覺得奇怪,就問富翁:“你的兒孫才是主人,為何不讓他們坐上座,反而讓瓦木泥工坐上座呢?”富翁回答:“因為瓦木泥工都是今日為我建屋的人,兒女子孫則是他日賣我房屋之人也。”
中國人向來有傳遺產給子孫的觀念,子孫也都希望能獲得祖先留下的遺產庇蔭。善於利用遺產者,遺產能增加家族的榮光;不善於利用遺產者,遺產反而貽害子孫。所以現代人已漸漸懂得要留道德、留學問、留知識、留技能給子孫,不一定要留錢財。
自古以來,曆代祖先其實已經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遺產,例如道路的開拓、公園的建設、河川的防患、樹林的栽植,以及各種文學、哲學、科學等道理的傳承,隻是我們沒有感覺到這些遺產的可貴,對先人都不知感恩回報,實在可惜。現在談談究竟要送什麼遺產給子孫,有幾點看法略述如下:
一、養成兒女勞動的習慣。《葡萄樹下的黃金》,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故事中,兒女把整座葡萄園的土地都給挖掘、翻遍,最後雖然沒有挖到黃金,但滿園的葡萄樹經過鬆土後,長得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這就是留“勤勞”給子孫的最好遺產。
二、把好的觀念留給子孫。父母臨終前把兒女叫到床前,說:“爸爸(媽媽)沒有黃金財寶留給你們,但爸爸一生樂於助人,對人講信用、守道德、有愛心,你們要好好記著,這就是給你們的財富。”如果子孫能懂得這些財富,一生也是受用不盡。
三、教育兒女學習技能。所謂“一技在身,勝過萬貫家財”,我們雖然沒有萬貫家產可以留給子孫,但能夠栽培他,讓他受教育,甚至學習各種技能,例如現在的電機、電腦、專業科技等,都非常應時有用。
四、留個好名聲給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父母在鄉裏有信譽,有道德,平時敦親睦鄰、樂善好施,把這些美德留給兒孫繼承、效法,才能永久庇蔭子孫。
·佛光菜根譚·
能放下生死煩惱,是第一等有福報的人;
能提起信心正念,是第一等有智慧的人。
傳家寶
佛教有傳承之寶,佛陀在靈鷲山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付給大迦葉。禪宗初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時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佛教叢林便是以袈裟缽具作為傳法的信物。過去社會上有名望的家庭都有“傳家之寶”,例如有人以如意傳家,有人以寶劍傳家,有人以字畫傳家,有人以書香傳家。
許多父母會希望能留下房屋田產、金銀財寶給子女。但是,世間有形財寶難以久存。怎樣的傳家之寶才能讓家庭和樂、家族興盛綿延呢?我認為“勤儉”是傳家之寶。西諺雲:“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起它。”中國人相信有財神爺,但是財神爺送財來也必須站起來禮貌地接受,如果懶惰、不理睬,也不能發財呀。世間,懶惰與貧窮是難兄難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容易懶惰,這是互為因果的。要讓家庭富有,家族事業永續經營,就得勤勞精進。
社會上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勤儉奮鬥中獲得的。佛教裏有菩薩成佛的六波羅蜜,其中的精進波羅蜜就是勤勞、勤奮之意。俗話說:“春天不播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勞動,如何能成就?懶惰懈怠,又奢侈放逸,怎能守住家園呢?因此,勤勞、節儉是財富,更是傳家之寶。
“孝道”也可作為傳家之寶,親子之間有著“上代以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借著世代相傳的倫理,人類的綱常秩序才能穩固和延續。“五倫”中以“父子”為首,為人的“十義”以“父慈、子孝”為先。佛教也非常重視孝道,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之一便是“報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也說:“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更囑咐比丘應“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孝是道德之本,能夠孝順父母的人,其他倫理道德亦不差矣!
父母的言行是兒女學習的榜樣,自己對父母供養承順,自然也會有孝順自己的兒女。如是因如是果,一個家庭有慈愛的父母、孝順的兒女,親子關係親密和諧,也就能維持上慈下孝的倫理綱常。
當然,“慈悲”也是一種傳家之寶,培養孩子有慈悲心,有善念,他就能與人為善,不會到處樹立敵人,而擁有平安順遂的人生了。慈悲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慈悲。現代社會暴戾之氣甚囂,就是因為缺乏慈悲。以我多年來處世經驗,深深體會:唯有慈悲,才能化幹戈為玉帛,消弭人我之間的怨懟愚癡;唯有慈悲,才是家庭幸福的動力,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
不過,慈悲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淪為罪惡。縱容子女,會造成社會問題;姑息作惡,會導致社會失序;濫施金錢,會助長貪婪心態……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有了慈悲的心懷、慈悲的語言、慈悲的行為,不隻能擁有慈悲的家庭,也能成就慈悲的社會、慈悲的淨土了。
“信仰”可以是傳家之寶,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信仰,心中就沒有力量。父母把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好比薪火相傳,生命得以綿延不斷。信仰,是留給子孫最好的財富。因為人世間的金錢終有散盡之時,有了信仰,則能開發善美的本性,獲得無量的聖財。正信的宗教會教導我們布施、守戒、忍辱、慈悲……也會讓我們明白因緣果報,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過著有正知正見、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選擇一個有益身心、能開發正確觀念的宗教信仰,作為傳家之寶。
除了勤儉、孝道、慈悲、信仰可作為傳家之寶,其他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種正道等,以及書香、教育、知識、明理、忠信、誠實、歡喜……都是值得代代相傳的珍寶。
·佛光菜根譚·
勤儉,是治家之本;忠孝,是齊家之本;
謹慎,是保家之本;膽識,是興家之本;
詩書,是起家之本;積善,是傳家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