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女的教養(2 / 3)

一般人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俗語也雲“看三歲定終身”“從童年看出成人”,或是“童年的生長影響一生人格的發展”。這些說法都是在告訴我們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六點說明:

第一,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兒童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相輔相成的,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輕易在眾人麵前處罰打罵,或是說一些中傷的語言,這樣的傷害會讓孩子一生難以忘懷。所以為人師長要維護兒童的人格尊嚴。

第二,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應該要讓兒童了解,每日的一粥一飯、半絲半縷,都是父母、農夫、商人、工人等辛苦努力工作而來,應存感恩之心,建立惜福的美德。

第三,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所謂“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逐非”,掩飾錯誤是帶著錯誤生活,無論身心,負擔既重且大。而認錯是“覺昨非而今是”,放下錯誤,小心輕鬆,也令人讚他的勇氣。認錯,也是給自己修正行為的機會,有如擦掉錯誤的清潔劑,可以讓人重新開始。因此要培養孩子不怕認錯的習慣。

第四,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口袋,要能裝得下東西才能擁有;杯子,要能倒得進清水才能解渴;兒童,也要聽得進別人的教導才能成長。所以要教導兒童,接受是進步的根本,接受才是智慧的來源。

第五,重視兒童處世的禮貌。古德雲:“貌輕則招辱。”做人處世要有禮貌。有禮貌的人,心中就有倫理;心中有倫理次序的人,才會有法製規矩的觀念。如此,人情處事就不會隨便、輕慢。因此從小就要養成處世的禮貌習慣。

第六,教導兒童正常地生活。小孩子的意誌較弱,缺乏自製力,但也是彈性大、可塑性高的時候,因此要訓練他們生活正常,才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正常,身心健康,精神良好,更能做事有條理、處事有計劃。

古德雲:“父母教子,當於稍有知識時。”孩子的習性一旦養成,等到長大再要改正,恐怕已非容易之事。所以兒童的教育,應在他稍有認知時就開始導引學習的方向。

·佛光菜根譚·

幼兒童稚時,靠父母改造自己;

青春年少時,靠老師改造自己;

長大穩定時,靠自己改造自己;

成熟思考時,靠佛法改造自己。

教育的原則

玄沙師備禪師開示大眾說道:“諸方長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為家業,如果說法的時候碰到盲、聾、啞這三種人,要怎麼去接引他們呢?你們應想到對盲、聾、啞三種人怎麼好說禪呢?假如對盲者振揵槌、豎拂塵,他又看不見;對聾者說任何妙法,他又聽不見;對啞者問話,他又不會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沒有方法接引此三種殘障人士,則佛法就會被認為不靈驗。”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個學人,就將上麵玄沙禪師的開示,特地向雲門禪師請益。雲門禪師聽後,即刻道:“你既請問佛法,即應禮拜!”學人依命禮拜,拜起時,雲門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學人猛然後退。雲門說:“汝不是盲者!”複大叫,“向我前麵來!”學人依言前行。雲門曰:“汝不是聾者!”雲門停了一會兒道:“會嗎?”學人答曰:“不會!”雲門曰:“你不是啞者!”學人聽後當下有省。

人的最大本錢,就是教育。一個人盡管天縱英才,資質優異,後天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要。教育可以變化氣質,增加知識,明白道理,提升人格。過去的人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強弱,都先問這個國家有道無道;乃至一個領導人的好壞,也是看他有道無道;道德觀念的有無,就看他對教育的重視與否。所以教育關乎一個國家的發展。

發展教育也要懂得掌握要點,有的國家一味學習外來的文化,廢棄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所長;有的國家廢止博大悠久的曆史文化,隻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以下茲以教育的四點原則貢獻諸方:

一、生活重於知識。一般人以為教育就是學多少字、讀多少書、知道多少常識。其實,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例如吃飯要有感恩的心情,穿衣要有物力維艱的了解。一切都有因果,都是得來不易。在生活裏要有因果觀,有因果觀念就是教育;懂得感恩圖報、發心回饋,就是教育。有了生活的教育,就與單純獲取知識的教育不一樣了。

二、道德重於功利。有的人以為教育隻是為了拿到畢業文憑,可以謀得高薪的工作,所謂“名利雙收”就是受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在教育的內涵裏,功利的價值隻是渺乎小哉,道德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例如,印度的甘地以不抵抗、不合作主義為萬千民眾爭取權益,樹立了自己的道德人格,豈是萬千書卷所能比!中國古來多少帝王,如秦始皇、紂王、幽王等,將人與之相比,人皆不喜,因為無道;反之,有的人一生窮途潦倒,如蔡邕、蘇東坡等,他們風骨嶙峋,為人所重。可見道德重於功利。

三、普濟重於接受。現在教育最大的缺點,就是重視功利,養成學子自私貪吝,凡事隻為自己圖利益,不為天下蒼生謀福。但是真正的教育,必須要有菩薩的發心,如釋迦牟尼佛及跟隨他的十大弟子、耶穌的十大門徒、孔子的七十二賢人等,這許多人因為受到老師教育的感染,興起獻身普世人類的發心,因此能留名青史。所以,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普濟思想,才能顯得出受教育的學子人格不同於一般。

四、自覺重於他教。在佛教裏的學生有兩種,一種是聲聞,一種是緣覺。聲聞是經由老師教導而悟道,緣覺就不一定有老師教導,自己觀因緣,自發自動,自己追尋,自我覺悟。所以,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團體教育,但真正的教育在於自己,自己無心於教,所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也無濟於事。佛教的教育就是“覺”的教育,但是先要“自覺”,而後“覺他”,進而才能“覺滿”。

俗語雲:“一鬥米養一個聖賢,一擔米養一個江洋大盜。”孔子的學生也不一定個個都成為聖賢,佛陀也有提婆達多為叛徒。所以,沒有自覺的教育,不易成也,自己沒有自覺要向上、向好、向善,即使有再好的名師也教不成,所以教育要靠“自覺”最重要。

·佛光菜根譚·

責備的話中要帶有撫慰,批評的話中要帶有讚揚,

訓誡的話中要帶有推崇,命令的話中要帶有尊重。

好的家長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耐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卡耐基時,如是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出乎卡耐基的意料,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麵前,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她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的男孩,隻是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的地方。”此話一出,卡耐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耐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誌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家長是引導子女行為善惡的主因,有形、無形之中,耳濡目染,成為子女學習效仿的對象。所以為人家長者,出言行事務必謹慎,一舉一動合乎禮儀,就能給予子女好的影響。好的家長應如何?

第一,恭敬父母,盡心孝養。“養兒方知父母恩”,為人父母者更能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為人父母者,孝順父母,更能讓子女以你的孝行作為學習的榜樣。

第二,恒以善法,教導子女。有些父母雖然教導子女要守規矩,要有禮貌,但是一到公交車站,就要孩子趕快占座位,或以各種方式不買車票,乃至於帶著兒女闖紅燈等。這看似無形的小動作,實際上都讓子女學會了不誠實、占便宜,以及不懂得禮讓的壞習慣。因此,對子女的教導應從每個善念上去養成。

第三,憫念童仆,知其有無。陶淵明說:“此亦人子也。”意思是不管童仆,或是任何一位屬下、員工,他都是別人家的子女,主管應當推己及人,以愛護自己子女的心來寬待他們。對於他們的冷暖、饑虛、疾病、勞苦等困難多加體恤,協助處理解決。這樣的行為,能讓子女學習關心別人,以仁慈、謙和的心待人。

第四,近善知識,遠離惡人。《禮記》說:“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所以,家長與賢德之人相交,見聞會有所增長,家人也能同而學習;假如與勢利之人相交,則難保厄難不近身,家也不免同遭其殃。所以要近善知識,遠離惡人。

父母是子女學習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子女終身的指南。假如父母能“動則思禮,行則思義”,那麼兒女離具有“心境如青天,立品如光月”的美德也就不遠了。

·佛光菜根譚·

受教者,應如“虛空”接納一切,方能容受真理;

施教者,須像“虛空”無所不相,才能同事攝受。

壞的家長

小君走進大雄寶殿東張西望,香燈師走了過來。“師父!我在外麵撿到一元,是不是可以投到功德箱?”“啊!好乖的小孩,這麼懂事,要好好用功讀書,以後才會像佛陀那麼有智慧。”小君笑逐顏開。隔天,小君再來寺裏:“師父!我又撿到一元,一樣投入功德箱,好不好?”香燈師溫和地說:“當然好!你吃過飯沒有啊?這些供過佛祖的糖果給你吃,吃了會增長福德。”第三天,小君又來寺裏說他撿到一元,香燈師覺得奇怪,問他是在哪裏撿到錢的。小君怯怯地回答:“其實是我自己的錢。我第一天來這裏,看到師父好慈祥,說話又是那麼親切,就很想天天都能見到您,和您講話。不像在家裏,爸爸媽媽一天到晚吵個不停,心情不好時,還拿我當出氣筒。隻有在師父的麵前,我才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隻有聽師父講話,我才覺得很快樂。”“傻孩子,以後不必撿到一元,一樣可以天天來拜佛。”父母應該為兒女營造一個祥和的家庭,不要讓小朋友到家外再找家。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在東西方都有很多虐待兒童的案例。不過,基本上西方還有兒童保護法,尤其有人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是青年的戰場,是老人的墳場,可見兒童在美國受到的重視與保護之周全。反觀東方,虐待兒童不但司空見慣,而且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有些父母打罵兒女,還理直氣壯地說:“兒女是我養的,我為什麼不可以打罵他?”所以東方不少兒童就在這樣的思想下,成為受虐兒童。

茲將兒童受虐的內容略說如下:

一、罵他、打他,不鼓勵他。有的父母為了打孩子,特地製作“家法”,每次打小孩都棍棒、藤條齊來,甚至一天要打上好幾次,每次打小孩的理由都冠冕堂皇,例如小孩子難教,不打他、罵他如何成器。甚至不隻父母打罵,學校的老師也以打罵為教育方法,學生不會背書就罰跪,寫字、作文不好就罰打;因為無能的父母與老師,除了打罵以外,不懂得鼓勵他,給予愛的教育,因此可憐的兒童就這樣成為體罰下的受虐兒了。

二、氣他、嫌他,不教育他。天下的父母,當然多數都把兒女當成自己心頭上的一塊肉,愛他、保護他;但是有的父母兒女一多,就會氣他為什麼要生到我家裏來,甚至嫌他成為家裏的負擔。由於父母經常生他的氣,不時地嫌他這也不好,那也不對,兒女於是成為驚弓之鳥,視家庭為牢獄,對家毫不眷戀,日子久了就會蹺家,甚至逃學,所以家庭教育失敗,連帶地也影響學校教育,導致社會問題叢生。

三、怪他、恨他,不關愛他。在中國的家庭裏,常見一些媽媽打破了一個碗,就怪兒女沒有幫忙;父親在外麵受了別人的氣,回到家裏也拿兒女出氣,動不動就怪兒女不成材,恨兒女不成器。尤其有的父母不和,任何一方都可以把氣出在孩子身上,所以有很多兒童在家庭裏,整天隻看到父母的戰爭、相罵,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不成為問題兒童也難。

四、任他、隨他,不撫養他。現代的父母,每天忙著上班賺錢,疏於照顧兒女,也少有時間與兒女互動,增進親子情誼。尤其現在很多雙薪家庭,父母同時在外上班工作,兒女每日放學回家,父母還未下班,於是成為鑰匙兒童,乃至成為飆車族,甚至加入打群架的幫派。這都是由於父母放任兒女,隨兒女自生自滅,沒有負起撫養的責任。一棵剛出土的幼苗,沒有澆水、施肥,花草樹木也不能正常成長,何況很多單親的幼小兒童,沒有正常的家庭撫養、教育,任他、隨他又怎麼能成功呢?

總之,虐待兒童的定義,不隻是身體上的打罵,還包括精神虐待,甚至性虐待、疏於照顧等。上述的情況當然不一定全然如此,但是隻要有幾分之幾的兒童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他能健全成長、成為國家的主人翁嗎?

·佛光菜根譚·

在讚美、鼓勵、信任中成長的小孩,

比較健康樂觀。

傷害孩子自尊的言語舉止,

是造成孩子沒有自信、對人懷疑、自暴自棄的因素。

青少年的道德

《天下》雜誌做了一項調查:考試作弊的行為與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關係?全國超過半數的中學生認為作弊與道德沒有關係。從這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對於人文道德觀念的認知並不健全。然而人文道德教育,不是一味由老師教導、父母要求,而是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我們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倘若大家能在身、口、意上多注意,如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會提升道德水平。

有些西方國家對於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非常重視,比方在公共場所嚴禁大聲喧嘩,對師長應當尊敬,不可以惡意說謊、欺騙,倘若違反了,就以勞動來代替處罰,到慈善機構、福利機構等地累積服務的時數,像佛光山在美國的西來寺,就經常接受犯錯的高中生到寺院裏勞動服務,並為其證明服務的成績。這是個不錯的方式,不致嚴重到體罰,卻能有效地讓青少年警覺自己犯了錯就要接受處分。

大家口口聲聲講人格、道德,究竟什麼是人格、道德呢?人格就好像是窗戶一格一格的,超出範圍就不成格了。道德也有範圍,比方能合乎佛教的“五戒十善”、儒家“四維八德”的精神就是有道德。我們常聽人家說“傳統的、古舊的、過去的道德觀念”,其實,道德沒有新舊之分,道德是宇宙之間的正氣,充滿在宇宙之中,不因為你有錢就能有道德,不因為你有才能就是有道德,即使貧窮、失業、一時的失敗,隻要不失去做人的原則,對社會、他人能有貢獻,還是被認為是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