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世界(1 / 3)

隨著“轟”的一下,油盞裏的火焰一下竄了起來,我還未來得及看清身邊的雕像,就聽見“轟、轟、轟------”幾聲火焰劃破空氣的聲音,隨著聲響的不斷增加,在我麵前的凹槽上,由近及遠,亮起了一連串的燈火,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蜿蜒的伸向遠方。

借著燈火的輝映,我看到眼前的情景,頓時我不由得驚呆了,一顆顆豆大的冷汗從我的額頭滲了下來。

眼前的一幕是我在盜墓生涯中從未見過的!

麵前的壯觀更是動人心魄,讓人覺得即使秦始皇之陵也不過如此!

這是一條地下長城。

在我腳下是一條古老、莊嚴的城牆,距離地麵高約十幾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有宇牆, 高一米餘,這是古代在修建防禦體係時為了防止裏麵的士兵不甚跌落而設置的,外側一麵設垛口牆,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

在我的腳下,鋪設著一層散散的白堊土,透過中間的空隙,隱隱約約露出一些雕鐫的造型,我用腳驅了幾下,四周的土礫散開,顯露出下麵的石刻圖案。

在我腳下的這幅圖案是一組祭祀圖。上麵人物高冠深衣,古襟飄風,長者長髯飄拂,仕女頭綰高髻、身係飄帶、袖於胸前,四周雲煙氣繞,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隱遁其中,隨著四周繚繞的雲霧如淡墨般飄散開來,下一組圖案與城牆的意義比較接近,屬於軍事題材,畫的是兩軍對壘,一群群手握利刃的士兵身批重甲,乘坐戰馬,兩軍陣前刀劍相交,看上去異常慘烈。

隨著我不斷往前走去,看見地上鐫刻的圖案一個個精美壯觀,線條流暢。而雕刻風格也迥異不同,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

上麵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曆史記載,其中的人物形象都刻畫的極其逼真,看上去栩栩如生。

而石雕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廣泛,既有神話傳說的勾勒,也有百姓生活的描繪,還有曆史典故的記載。雕刻技法也多姿多彩,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麵,有糙麵。

這一路走來,把我看的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內心不由得驚歎古人匠心獨具,工藝的嫻熟讓人為之折服。

在城牆上每隔半裏,就有一座小城樓,上麵重簷飛翹,城牆蜿蜒曲折的向遠方延伸著,粗粗遙望一番,我估摸有十幾裏長,真可算的上是一座隱藏在地下的巨龍了。

城牆的左側下方,是一片寥無人跡的丘陵,順著高低起伏的地勢,上麵隆起了一個個小土墳,墳堆中間林立著一根根飄揚著白幡的樹杆。

另我感到奇異的是在墳堆中間,有一條條灰白色的路,在風中擺動下居然略微起伏,遠遠望去,如同銀浪翻滾。

我仔細一看,原來這條路是由一張張重疊的碗口大的冥錢鋪砌成的。

我知道這是送冥人出殯時的撒法,俗稱“一行白鷺上青天”。到了民國初年還有。

具體做法是在死者出殯的時候由專門的法師在前引路,法師會腰間紮白帶,兩肩披麻衫,陪同喪家穿孝,以示與冥者同往,為亡靈引路。出殯的時候,法師每經十字路口或廟宇高堂,就由法師引路,把手中一疊冥錢往天空撒去,撒上天的時候,一定要一條直線的上去,高達數米,然後像一席白練式的飄下來,若旁邊有樹,則冥錢必落樹叉枝葉上,無一落下。

墳是圓錐形的,在城牆上火龍的映照下,上麵有什麼東西似乎在一閃一閃,我瞅準距離我最近的一處看去,看了半天,才看清楚原來是一個小碗,在火光下泛著幽亮的光澤,看上去似乎是金屬製成的。

我又朝其他的墳頭上看去,發現居然每一個上麵都有這麼一個小碗,我心中一動,沿著冥錢散過的痕跡和墳堆的排列上瀏覽了一圈,這一眼望去,讓我不禁大吃一驚。

中國的風水堪輿,最為講究,也最難勘測的就是龍脈,龍脈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在萬物叢生的大地上,猶如一個人的背脊與項梁。

龍脈分為兩種,一種是“行龍脈”,正所謂是“富貴居其地,大率行龍有真星”。“行龍脈”堪輿講究的是龍神二字尋山訣,神是精神龍是質。書曰:“莫道高山方有龍,卻來平地失真蹤。平地龍從高脈發,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即認星峰起,平地兩旁尋水勢。兩水夾處是真龍,枝葉周回蹤者是。莫令山反枝葉散,山若反兮水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