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惡魔(3 / 3)

門的兩邊各有一個用青色長條石磚砌製成的長桌,左麵青石桌上豎立著一個造型奇特,似人非神的銅人,銅人半裸著,躬身屈膝,左手持一隻青銅燈盞,裏麵有半杯浸泡著桐油的燈撚,卻沒有火苗。右手持一把精致的小剪刀,剪刀懸在燈撚上方,做工看上去很精致。

右麵青石桌上擺放著一個酒杯,酒杯很大,約有一尺多高,形為鼓形,杯上紋飾為鎏金九龍壁,造型古樸、高貴。兩側有龍爪形執耳。

我拿著火把走到跟前,正想拿起來仔細端詳一下,才發現酒杯下的石桌上刻的有字。

我用袖子輕輕拭去上麵的塵土,上麵的字赫然躍入眼簾,原來刻的是一首詩:

“敬呈三祭樽,一帝泯冤孽 花開本一葉 奈何終為僧”

讀完後,我心裏有些吃驚,因為按照詩文上的意思,是說本是一家人的兩人,後來一人為帝,一人為僧,為僧的那人似乎就是現在的墓主人,(從後兩句可以看出)他在詩文中所說的意思就是隻要為帝的那人在他身前敬獻三杯酒,就算做是賠罪了,過往事情就算是一笑泯恩仇了。

我明白過來,這個帝王就是後來成為原始人部落裏族長的那個老頭兒。

曆史上有哪個帝王是因為禍起蕭牆,最終為僧了呢?我想了一下,覺得唯有一個人有這種可能,那就是明朝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

建文帝在位期間,為加強中央專製集權,,懲藩鎮之弊,采取了打擊地方勢力,削藩之措。

公元1399年7月,其叔燕王朱棣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揮師起戈,逐鹿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據史書記載,皇城攻陷後建文帝不知所終。

民間野史有人盛傳說是燃宮自焚,也有人說是出家為僧。

難道說葬在這裏的居然是他?

可是他當時是個落難皇帝,但是從眼下的墓穴上看,多少應該是有一定規模的,可是他究竟是怎樣在當時緝騎四出的情況下建造起來的呢?

暫且先不去考慮這些,從眼下的詩文上推算,應該就是他了。我轉過身,仔細觀察了一下旁邊的酒樽上的接口,覺得上麵工整平滑,看不出一絲人為殘口的痕跡。

看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因為明代是中國曆史上封建王朝發展到一個顛峰的時期,各類手工業製作也達到了極點,就從左麵青石桌上的“銅人擎燈”上可以看出,這類精品在漢代也有,但是在製作工藝,尤其是在細節處理上,一般都較為粗糙,以為那時多采用“混土澆模”手法,在細節上大多采用手工磨削,人工痕跡很明顯,而到了明代,有了專門的手工器具輔助製作,所以精致度大於前代,在接口處理上也較為平滑。

回過頭,我再琢磨一下這首詩的意思,看的出,這個落難皇帝最終還是想開了,從他的詩文中得知,隻要後人(主要指燕王朱棣)能夠在他麵前敬獻三杯酒,他的遺願就算是完成了。

要求是不高,想想他這一生,也確實挺不容易,混到老混成了個和尚,就算是仇人看到了他現在這樣,敬他一杯也沒有什麼錯。

想到這兒,我看看眼前的酒杯,裏麵空空如也,沒辦法,我隻能走上前,想端起酒杯做個樣子。

沒想到,我剛一拿起酒杯,發現酒杯居然像是焊石桌上一樣,紋絲不動,我心中覺得十分納悶,兩手執著杯耳,左右晃動起來。

當我用力執著杯子向左移的時候,杯子仍然不動分毫,我換了個方向,開始向右邊移動,剛開始隻有輕微晃動,想必是時間久了,有些地方鏽住了。我繼續往右邊擰動,慢慢的酒杯開始轉動起來,我雙手加大力度,當杯子轉動了一個圈以後,我正待繼續轉動,突然我身後傳來“喀嚓,喀嚓”兩聲脆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