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空湖海氣淩雲,傑出叢林思不群。
古往今來誰是我?得饒人處且饒人。
——元·石屋清珙
判斷
有項實驗,工作人員在超市裏設置了兩個小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來試吃;而260個路過有6種口味攤位的客人中,停下來試吃的隻有40%。最終的結果出乎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有24種口味攤位前的試吃者中隻有3%的有購買。
摘引自《故事中的管理學》
人從出生之後就要學習各種知識,儲備各種生存能力。在立身處世的條件中,判斷的能力不可少。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認識山水的不同、手足的功用、刀尺的能量、男女的分別等,累積我們未來判斷事理的常識。
及至成長,人生的常識慢慢豐富了,知道人我的是非,明白世間的善惡,懂得事理的輕重,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判斷。商人投資經營,對市場行銷要能判斷;就業找工作,對工作的正邪好壞也要能判斷;結交朋友,對方是益友是損友,要懂得判斷。
有些人對事情的是非對錯總是模棱兩可,或是對人的善惡好壞不加判斷,難免吃虧。所以,聰明的人從小到老都要學習判斷,有正確的判斷,自然不會吃虧上當。如《佛遺教經》說:“五欲(財、色、名、食、睡)如刀口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你一定要嚐試嗎?朋友陷身火窟,我親往搶救,雖有危險,是否該見義勇為?需要有判斷力才能合情合理。
關於判斷,提供幾點看法如下:
一、冷靜觀察事實。判斷任何事情,不能匆忙之間就驟下論斷,也不要在一時感情衝動的情況下作出判斷。判斷需要冷靜觀察事實,左思右想,思前顧後,所謂前因後果、利害得失都能想清楚,才不會判斷錯誤。
二、理性分析原因。世間凡一切事都有遠因近果,當中都有利害得失,所以必須理性分析其原因,以防所作的決定產生不良結果。現在的人大部分感情用事,隻講究利害,不講是非。如果經過理性分析,隻要與人有益者,雖然對我無利,也必須為之;於己有利,但對大眾有害者,則不可為也。凡事能從大局著想,以大眾的利益為考量,就不容易作出錯誤的決斷。
三、廣泛參考佐證。判斷事情,有的人智慧很高,遇事立即明快判斷;有的人能力不夠,碰到事情猶豫不決,必須廣泛參考旁人的意見。但是,有時眾人所雲未必是對,眾人所否決也未必成非,還是需要小心求證。一個真正懂得做學問的讀書人,有時為了考據一個數字、一個標點,不惜花費時間跑遍圖書館來廣泛搜證,以獲取最正確的答案。一個能判斷的高手,必須有求真、求實、求證的精神,才不會被蒙騙。
四、客觀同理思考。一個善於判斷的人,不會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應該客觀、超然地假設,因為主觀容易被蒙蔽,客觀才能看清周遭。尤其我們在作判斷時,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緣關係,唯有想得周全,判斷才會圓滿。
判斷是智慧,判斷是能力,我們在社會上立功創業、交友處眾都需要講究判斷。判斷之後才有是非善惡,判斷以後才有得失輕重。我們要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必須要有明確的判斷能力。主管用人要有判斷之明,結交朋友要有判斷之智,處理事情要有判斷之能。具備判斷之智慧,才不會為人為事所誤。
·佛光菜根譚·
智者以知,了解一切;仁者以愛,包容一切;
勇者以義,犧牲一切;忠者以誠,奉獻一切。
彈性
我不喜歡出名,但是近二十年來,我頗受盛名之累;我不喜歡理財,但是我必須為了佛教的建設而運籌帷幄,周轉募款;我不喜歡計較,但是我不能因循苟且,積非成是;我不喜歡權力,但是我理應為了正義而主持公道。我奉行老師的訓示,以歡喜的心情做了許多並非自己所喜歡的事。悠悠歲月,就這樣過著人生。
同樣的度量衡,在這裏量一鬥米,到那裏一量,可能多一些,也可能少一點。一杆秤,在這裏量是三公斤,到別處一稱,可能多個一兩或少個半毫。即使再標準的度量衡,都有彈性。
一塊土地,在都市裏一公頃價值數萬元,但在鄉村山野隻值幾千元。土地貴賤有彈性,今年是這個價錢,明年是漲是跌,又是另一個價錢。
就以植物來說,品種改良是植物的彈性。動物有基因改造,動物的成長就有彈性。一棟房屋,價格是高是低有彈性;一包禮品,是貴是賤也是有彈性。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不要那麼執著,有彈性才好做事,才能成功。
世間除了因果法則以外,情理、物理、事理、心理等都有彈性;把握彈性的原則,隻要是善良的、合法的,在彈性的空間裏應該凡事都可以商量。世間各行各業都要開會,意義就是在一件事裏尋找彈性的公平和公道。
人間有些什麼彈性呢?
一、語言輕重有彈性。有人說“我跟他講話是用嚴重的口氣”,也有人說“我和他講話語氣盡量溫和”,可見語言是有彈性的。有的人說話,一句話可以讓你歡天喜地,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怨從心起。有時候講話的人語言講得有彈性,有時候是聽話的人聽得有彈性。吾人在使用語言文字時,要拿準語言的彈性空間。
二、金錢預算有彈性。現在公司、團體,乃至家庭,都要講究預算,有預算才有辦事的標準。編列預算可以十萬,可以二十萬,這就是金錢預算的彈性。當然,這當中牽涉的問題很廣,例如投資的目標、價值,資金的來源、用法,都在彈性的空間裏斟酌決定。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
三、法院判決有彈性。打官司,訴諸法律,要請律師,因為法律的條文是有彈性的。我們不是看到判決書裏,地方法院判決五年,到了高等法院隻判三年嗎?甚至已經被判決死刑的人,上訴之後還會獲得無罪釋放。可見法院的判決有很多是非曲折,有各種法律根據的彈性空間。
四、道德仁義有彈性。孔子與孟子,一稱“至聖”,一稱“亞聖”,這就是說道德仁義之間的彈性。七十二賢人當中,誰最受孔子欣賞?誰最常被孔子責備?這也可以看出道德仁義的彈性。佛教所謂羅漢四果、菩薩五十二階位,這是菩薩、羅漢們修行的差距,也是道德仁義的彈性。
這是一個有彈性的世界,人情是非、人心事理之間,你能悟出哪些人性之間的彈性?
·佛光菜根譚·
“隨緣”是立場互易,隨順環境,
但絕非隨便行事,苟且偷安;
“不變”是擇善固執,一以貫之,
但不是墨守成規,泥古不化。
多多益善
某公司準備高薪雇用一名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剩下三個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人問:“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下去呢?”“兩公尺。”第一個人說。“半公尺。”第二個人很有把握地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個人說。最後公司錄取了第三個人。
摘引自《哲理故事》
音樂會、演唱會結束時,觀眾會叫“encore”,這是因為表演得好,所以希望再來一次。
好的“再一次”多多益善,壞事則不要有“再一次”。遺憾的是,現在的社會剛好相反,“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即使是好事,媒體總是輕描淡寫地報道一次就過去了,甚至小小的一次也不肯播報;壞事則是不斷地重複報道。本來隻是小小有限的一點壞事,被媒體一再誇大渲染,也會變成無限的重大;本來是有無限功德的好事,媒體不肯報道,也無法對社會造成正麵的影響。如此,你說社會怎麼能不腐壞呢?
再一次,不是好,就是壞。不好的事情,再一次被提出,往往造成二度傷害;即使是好事,有時也是隻要一次就夠了。好話,隻說一次;講多了,便不實在。所謂“一言一用,千言無用”,有用的話,一次也就受用無窮了。
科學家在實驗室裏失敗了,他可以再來一次,為的是爭取未來的成功;醫生為病患施行手術,一次沒有成功,他可以再來一次,希望還給患者健康的身體。考試,第一次沒有考好,可以再一次考;文章沒有寫好,可以再一次寫;衣服沒有洗幹淨,可以再一次洗;懺悔發願,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日日發願,時時懺悔。運動員跳高跳遠都可以一次又一次,連跳三次,這是比賽的規則,希望他有好的成績。這都是希望愈來愈好,都是希望向上、向善、向好,所以可以再一次。
廢紙回收,再一次使用,稱為再生紙,這對人有益;破銅爛鐵,也可以回收,重煉成鋼。浪子回頭,父母總是一次又一次給兒女機會,希望兒女改過向善。這都是好的再一次。
結婚,最好隻有一次;假如再一次結婚,總是人格上有瑕疵,不圓滿。國家與國家一時斷交,一時建交,再一次的,總是有了裂痕。朋友與朋友之間誤會絕交,即使重歸於好,友誼也已經有了傷痕。
再一次當選、再一次得獎、再一次升官,都可以一再。隻是人生有時候隻有這一次,沒有再一次。人生的時光,明天不是今天,明年不是今年,雖然日子一天一天地連續,它不是再一次,今天過了不會再來,今天隻有這一天。我們生而為人,所謂“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故佛經有“盲龜浮木”之喻。人身難得,一次就不簡單了,你說再來一次,就更不容易了。
人生很多時候隻有這一次,沒有再一次,吾人要懂得好好珍惜人身——好的,可以再一次;壞的,千萬不能有再一次。
·佛光菜根譚·
人生中,每一次的經驗都是前進的基石;
生命裏,每一次的成敗都是未來的借鑒。
反常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百倍以上。然後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跳蚤一跳就撞到玻璃罩。連續多次,跳蚤降低跳的高度,每次保持在罩頂以下。接下來,逐次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繼續降低自己的高度。最後,當玻璃罩接近桌麵,跳蚤已無法再跳了。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再也不會跳了。
摘引自《做自己想做的》
我們偶爾會聽到有人說:某人最近行為很反常。所謂反常,就是異於平常,與往日不同。一個人反常的言行舉止多了,身邊的人就會慢慢疏遠他;社會上反常的事例多了,就會讓人憂心,覺得什麼都不對勁。現在社會反常的事情的確很多,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