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知”的美好(1 / 3)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淨

行走山河

徐霞客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北至河北薊縣,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在三十多年的旅行中,他主要靠徒步跋涉,騎馬乘船都很少。他尋訪的地方,多是窮鄉僻壤、人跡罕見的邊疆。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都堅持把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遊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

摘引自《中國名人小傳》

路,是人走出來的。巍峨的高山,有人可以爬上去;遼闊的江海,也有人可以渡過去。

所謂“讀書要破萬卷,走路要遍五洲,求知要明真理,用心要懷山河”。現在是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已經不容坐井觀天,更不能在框框裏生活;人要經曆時空,走遍山河,才能成為飽學之士。

千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的人,有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有探險家的航海登峰,找尋人所不知、人所未到的地方;有軍人的出戰絕域,冒險犯難開疆拓土;更有經商的行伍,帶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這許多行走山河的人物都是值得我們歌頌讚揚的。

山河是大自然無限的寶藏!高山上,不但有參天古木、豐饒礦產,更有各種飛禽走獸棲息其間;江海裏也有魚蝦貝類、珊瑚珍珠等無限資源。如果說自然界的天是父親,地是母親,那麼群山峰巒是父母的骨架,江海河流是父母的血液,我們想要認識我們的父母,就要從行走山河開始,在山河裏成長,在山河裏擁有世界。

中國的雲貴、西藏地區的人,他們征服高山,以高山為家。歐美人士也以攀登高山作為訓練青少年意誌的課程。地球上,海洋比陸地更廣寬,征服海洋的人更能擁有世界。現代的青年應該誌在四方,走出歌舞酒家的場所,去行走山河,與高山海洋為伍。

我們讀曆史,看到張騫出使番邦絕地,嶽飛行軍八千裏路雲和月,唐三藏橫渡八百裏流沙,東晉法顯與海水搏鬥。根據研究表示,東晉時代的慧深法師早已到過美國西海岸,故而時至今日,墨西哥有一個城鎮居民大部分是信仰佛教。

古詩有雲“三山六水一分田”,意即地球上有三分是山嶽,六分是海洋,隻有一分是平地,所以現在的青少年要有征服海洋的誌願,也要有登高山而小天下的抱負。

現在的旅遊事業發達,人們出外旅行大都是住觀光飯店,並以汽車代步,每到一處山明水秀的地方便忙著照相,如此觀光不要說征服山河不可能,行走也是大為不易。

山河是人間珍貴的資源,現代青少年如果沒有行走山河的精神,隻是在象牙塔裏發表言論,如此想要有一番發展,恐怕難矣哉!

·佛光菜根譚·

回憶是黃昏美景,幻想是黑暗無光;

理念是日正當中,實踐是行走山河。

創造“知”的美好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種莫名的癱瘓症。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太太告訴孩子說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眼看看。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去找船長要。女孩耐不住等待,要求服務生立即帶她去。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女孩因極度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此後,女孩的病便痊愈了。女孩長大後,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就是塞爾瑪·拉格洛芙。

摘引自《經典勵誌小故事》

吾人每天想增加一些新知,但是翻開報紙雜誌都是揭人隱私、黃色新聞、奸殺擄掠、槍械綁票的消息,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為了得到當天的新知,打開電視,也都是殺人、淫穢、詐騙、吸毒的報道,隻得掩報不看,關了電視,不禁想到老子說的“不如無知”。

剛到機關上班,各種報告,人我是非,互相傾軋,計較比較,打壓毀謗。各種不平和怨聲,不知如何處理,不禁令人長歎:“不如無知!”電話鈴響,拿起聽筒,這家周轉不靈,那家即將倒閉,有的抱怨生意難做,有的訴苦商場艱苦……凡此種種,唯有“不如無知”才能表達心中的痛苦。

人在年輕時,讀書求學,應付考試,挑燈夜戰,種種壓力,隻為了求知。及至走入社會,所見所聞,人心險惡,處處陷阱,越來越感到知得越多,煩惱越多。

知,本來多麼美好!現在能知道未來,此處能知道彼處,閱讀曆史可以知道過往的事物,研究科技可以知道宇宙的奧秘。但何其不幸,我們眼見耳聞好像烏雲蔽日,一片黑暗無光,知的恐怖叫你不寒而栗。

當然,吾人不能因為知有痛苦,幹脆無知,好讓六根清淨。隻有希望大家從新換個角度,創造“知”的美好,讓我們的電視所播出的都是美好的山水景物、美好的人事來往;讓我們的報刊所報道的,都是一些見賢思齊、淨化心靈的美事;讓我們的政府為民施行的德政被人歌頌;讓我們的社會表現出來的公義被人讚歎;讓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和風吹拂、春暖花開般的溫馨。

我們要歌頌“知”的美麗,也要禮讚“知”的歡喜。

·佛光菜根譚·

沒有新觀念,不會有進步;

沒有大格局,不會有遠見。

受社會教育,為一家謀生;

受心靈教育,為萬眾化導。

解讀

朋友送給王先生一盆牡丹花,而每朵花的邊緣都因花瓣掉落而顯得參差不齊。有人告訴王先生:牡丹花象征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王先生一聽,覺得有道理,就把牡丹花送還給朋友。朋友聽完說明後,笑著告訴王先生:你也可以把它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同樣的一件事,由於各人的解讀不同,就有不同的意義。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解讀別人的語意、行為、眼神。例如長官的一句話,部下用心去揣摩是什麼意思,揣摩上意就是解讀;禪門的公案,需要用心去參,參就是解讀。

解讀不能開悟,必須直指人心。解讀總有一點揣測的意思,所以凡事都應該往好處想,不要把別人的好意解讀錯誤,壞了好事。

解讀已有分別,結果自然各有不同。購買六合彩、樂透的人到處求神問明牌,神明的顯示一樣,各人的解讀不同。

飛機失事了,從黑匣子解讀失事原因;醫療檢查報告出來,要經由醫生會診解讀;軍事情報密碼,也要由專業人士解讀。乃至股票分析師為投資人解讀股市行情,政治觀察家解讀各黨各派誰能當選、誰能入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