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勤殷空裏步。

——唐·洞山良價

一天,夏王讓神箭手後羿表演射術。靶子一尺見方,正中畫了直徑為一寸的紅心。後羿微微一笑。臨射前,夏王突然宣布:“射中了,賞你一萬兩黃金;射不中,剝奪你擁有的封地。”後羿聽了,頓時胸脯起伏,怎麼也平靜不下來。他拉開了弓,射出第一支箭。箭身擦著靶子,飛到一邊。後羿拿弓的手開始顫抖。他勉強射出了第二支箭,卻遠離靶子落在地上。圍觀的人發出噓聲。夏王問彌仁:“後羿平時射箭是百發百中的,為什麼今天連射兩箭都脫靶了?”彌仁說:“後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緒害了,大王定下的賞罰成了他的包袱。如果能夠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緒,再刻苦訓練,那麼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成為神箭手。”

摘引自《中國古代寓言》

房屋沉悶不通氣,居住品質就會大打折扣;做人沉默不講話,經常造成氣氛尷尬,場麵難堪。沉悶、沉默都為人所不喜,但是人之一生與“沉”有關者,好的方麵也很多,例如:

一、沉思是啟開智慧的門窗。人生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需要學習沉思,沉思是內在的思考謀劃,沉思默想會增進智慧。喜好哲學的人都喜愛沉思,有沉思習慣的人對問題都會有多一番的見解。好比三思而後行,經過了沉思,對問題多一分深入研究,已經開啟了智慧的門窗,看到的世界就能更廣闊。沉思不會衝動,尤其說話之前要多一些沉思,因為說出來的話難以更改收回。在思想裏多一些反複思維,凡事都能更有智慧決斷。因此,沉思能增加智慧,智慧能增加沉思,沉思是打開智慧門窗的最好途徑。

二、沉著是穩定大局的力量。沉思是做事前的蓄勢待發,沉著則是穩定大局的力量。獅虎要捕食獵物,雖然眼見獵物在前方,它也不會衝動地撲向前去,而會沉著地經過一番觀察;一旦開始行動,就會不顧一切地衝向前去。沉著才能穩定大局,才有力量出發。弓還未拉滿,不能射出;飯尚未煮熟,不能隨意掀開鍋蓋。大事決斷當然要有先機,先機不是衝動,搶占先機需要沉著穩重。謝安指揮淝水一戰時,與朋友下棋,前方傳來急報,他仍然不動聲色地把一盤棋下完之後才說:“剛才小兒們,已經在前線戰勝苻堅的八十三萬人馬。”這一戰決定了東晉的生死存亡,而謝安就是能那麼沉著,焉能不勝?

三、沉穩是老成持重的表現。走路要穩健才不會跌倒,行事要穩當才不會失敗。年輕人做事往往被人批評為“嘴上無毛,做事不牢”,意思是年紀太輕,做事不夠牢靠,必須年長才能沉穩。沉穩的人,某些時候需要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現之於外,一個老成持重的領導人就靠沉穩決定事業的成功。

四、沉潛是養深積厚的方法。人生需要沉思,需要沉著,需要沉穩,有時候更需要沉潛。一個不知道沉潛的人,就不能養深積厚;不能養深積厚,就不能成長進步。一個讀書人,要在某一段時間內辟室自修,做一番沉潛的功夫;一個政治人物,當他一時失意,或者轉換職務時,要想到這是最好沉潛的時機。禪門裏的修行人,一天當中一定要有一兩個小時用於沉潛內省,一周當中一定要有一日半日用於沉潛思維:一年當中一定要有數日乃至數周用於自己的沉潛內斂。人能有沉潛的修為,才能養深積厚,才能蓄勢待發,才能有所作為。

·佛光菜根譚·

鯨豚沉潛於大海,幽蘭沉藏於山穀,

從容沉靜於紛擾,清明沉澱於心靈。

起念的根由

有個犯人住在一間隻有一兩坪大小的囚房,由於空間有限,他整日抱怨。一天,牢房裏飛進來一隻蒼蠅,他想把它捉走。他全神貫注地追蒼蠅,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時,它就輕盈地飛走了。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他氣喘如牛,還是捉不到蒼蠅。坐在地上,疲憊不堪的他若有所悟:小小牢房原來這麼大,連隻蒼蠅都捉不到……

有個人豢養了一隻小貓和一隻小狗當寵物,每天都會親自喂養。當他喂食小狗時,小狗就想:“主人每天都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麼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當他喂養小貓時,小貓卻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飲食,他對我尊重、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

同樣喂食貓狗,貓狗的想法不同,它們的分別就有這麼大的懸殊!所以,世間的是非、善惡、好壞,都在於自己的想法分別,實在很難為它訂定一個標準。

在一個家庭裏,同樣的父母生養的兒女,有的兒女想到父母撫養之恩,每當穿衣吃飯時就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總感覺虧欠父母太多,將來一定要回報親恩。但也有的兒女,總覺得父母對待別的兄弟姊妹比較優厚,對自己總是差了一點,因此離家別去,遠走他鄉,和父母不相往來,乃至覺得父母虧欠自己太多,有朝一日一定要向父母討回公道。一樣的米,養了百種的人,誠不虛也。

想法是人生善惡、好壞、是非的分水嶺。有個人,他窮困潦倒時曾受朋友的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就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時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此人因此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鬥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他安分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多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象之中。

經雲:“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如地獄。”對於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不同,其所抱持的觀點也會大異其趣,所以經中又有“一水四見”之喻。一般俗諺也說“情人眼裏出西施”。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事本來如是,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如果我們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可見想法對吾人的關係是何等重大!

·佛光菜根譚·

般若是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

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

缺乏般若的生活,有如盲者摸象。

人中之鬼

有個人每天都要去偷鄰居家的雞。朋友告誡他:“你這樣做不符合君子之道。”偷雞賊答:“那就少偷點好了,以後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的時候就完全不偷了。”

摘引自《管理寓言彙編》

中國民間有許多談鬼色變的故事,例如鬼屋、鬼具、鬼妻、鬼事、鬼地、鬼行等。所謂鬼,就是見不得陽光,躲在陰暗處作祟。一般人談到鬼,便會想到地獄,所謂地獄多鬼,乃至有人常常用鬼來嚇人!人世間究竟有鬼嗎?這是常聽到人提出的問題。人世間有人、有畜生,為什麼沒有鬼呢?若曰:人畜都是有形有相,鬼無形無相;既無形相可見,何能承認有鬼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