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器官(1 / 2)

西醫進入中國後,有關西醫的學術書籍被翻譯進來。翻譯時,有關人體器官的名稱全部借用中醫學中原有的器官名稱,就是說中西醫學中人體器官的名稱是一樣的。但是,中西醫學中有關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功能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隻是名稱相同而已。對於醫學專業人士來說,自然分得清其中的區別,但對於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士,就分不清了。所以,在學習中醫生理學時,必須要弄明白中西醫之間那些名稱相同而內容概念卻完全不同的區別所在,才能為以後章節的學習打好基礎。

中醫對人體的認識,最初應該是從實物開始的。從宰殺性畜和人體解剖,對人體內的器官逐漸有所了解,哪個是心,哪個是肺,哪個是肝,胃在什麼地方,腸在什麼位置,等等。各個器官都有一個固定的名稱。通過實物,中醫對人體器官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但是,這些器官是幹什麼用的?中醫是通過什麼途徑來了解這些事情的?

我們想象一下,在古代醫學剛剛萌芽的時候。人在無病時,也就是一個健康的人。這時他什麼證狀都沒有,吃什麼都有好味道,尿撒得出,屎拉得下,覺睡得香,這樣的健康人是看不出什麼名堂的,自然也沒有人會去關心他體內的髒器在幹什麼。但是,如果這個人生病了,飯吃不下了,或者大小便拉不出來了,或者睡不著了,這時就會有人去關心他了。人們就會猜想:這個人一定是體內某個髒器出了毛病。

髒器深藏於體內。雖然人們通過解剖等手段能知道其位置,還可以給其命名,但是,這些髒器倒底是作什麼用的?在幹什麼事情?確實是一點也不清楚。病人雖然有證狀表現於外,但這些證狀是屬於哪一個髒器的表現,實在是不知道。於是,人們想起了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人類社會中,有一班官員,分管社會上各方麵的事情,一個官員負責一個方麵,所有官員又受國君節製,這樣就構成了有序的社會治理係統。對人體何不如此設想一下呢。於是,中醫人根據解剖所知的髒器的形狀、結構、位置等具體細節,設想出這個髒器在體內擔負的責任,封它一個官號,事情就辦成了。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我們的先人一共封了十二個這樣的官。下麵我們就來逐位介紹一下。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原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首先要說明一下,上文中所謂的官,不是現代所謂的官。當時的習俗都是直呼官名,如上大夫、中大夫、令尹等,沒有官這個統稱。所以上文中的官在古文中是髒器的意思。君主之官翻譯做白話文就是:(功能)如君主那樣的髒器。相傅之官翻譯做白話文就是:(功能)如相傅那樣的髒器。等等。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位置最高,且處於中線位置,象是一國的國君,所以稱為君主之官。神明指人的神誌和思維活動,國君動腦不動手,所以把神明歸於心。現在大家都知道大腦是管思維意識活動的,但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卻把這一功能歸之於心。所以漢語詞語中很多大腦幹的事都算到心的頭上,如:“用心想一想”;“學習用心點”;“放點心思進去”等等。還有很多和思維有關的漢字都帶心字旁。這些都是:“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個概念在漢語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