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髒象(1 / 3)

上節中把器官分成了髒與腑,髒者藏於內,看起來地位比腑重要。這有點人類社會的影子,在人類社會中,那些大官都深藏不出,與外界老百姓是很少接觸的。在人體中,藏於內的五髒,其地位自然比腑重要。所以本小節中我們隻講五髒的事,其實六腑已包括在其中了。

五髒既然藏於內,人們又是如何來認識它們呢?

五髒藏於內,如果人體健康,一切正常,吃、喝、拉、撒、睡都是正常的,人們自然看不出什麼來。但是,如果有人生病了,總會有一些證狀表現出來。通過對這些證狀的觀察,人們就可以認識到這些髒腑的情況。這些髒腑表現出的證狀,就是所謂的髒象:髒居於內,象見於外。意思是說,髒腑雖然藏於內,它們生病時的證狀卻可以表現於外讓我們觀察到的。所以,中醫學中有關髒腑功能的內容,我們不稱為髒腑學說,而稱之為髒象學說。因為髒腑實體本身,沒有實質內容可談,中醫人隻有通過外部證狀的表現,才能去認識髒腑中所發生的變化。因為是通過外象(證狀)去認識內髒,所以才稱之為髒象。

這裏我們再明確一下,這個髒象的“象”,指的是生病時表現的證狀。無病時,沒有證狀表現出來,人們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五髒在幹什麼。生病了,有證狀表現出來,醫生才會根據所表現的證狀來推斷是哪一個器官生病了。這表現在外的證狀就稱之為“象”所以這個“象”,就是生病時表現的證狀。這象之見可不算是什麼好事兒,所以《黃帝內經》說:“惡者可見,善者不可見。”

人體內有五髒,而且生病時證狀千變萬化,如何從這眾多的證狀來辨認是哪一個器官在生病呢?所以,我們必須對證狀的髒腑歸屬有所了解,才能從外在的證狀表現了解體內髒腑的疾病狀況。說得具體點,我們必須知道五髒在管些什麼,才能知道哪些證狀該歸何髒管轄。

從器官那一小節我們已經知道:心主神明;肺主治節;肝主謀慮;脾胃主倉廩;腎主作強……於是,我們對髒腑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這顯然很不夠,因為人體還有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膚毛發、肌肉筋骨等,而且,人是一個活體,有喜、怒、哀、樂的情誌變化,有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生產活動。所以本節中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些組成人體的零碎部件以及情誌、行為的變化,是歸哪個器官管轄的。

一,心的管轄範圍。

心主血,也有說心主血脈。都是一個意思,心是主管血液這方麵的事。因為古人觀察到血是在脈中流的,言血脈就是言脈中所流的血。因為心主管血這一方麵的工作,所以有關血這方麵出現的事情都和心髒有點關係。

心開竅於舌。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九竅,都和某一器官有關係。安排下來,就把舌頭分配給了心髒。因為心主神明,神誌的是否清醒,從語言可以看出,而舌頭與語言就很有關係。如果神誌清醒,舌頭聽使喚,語言就有條理;如果胡言亂語,肯定是神誌不清醒了,也就是心髒出問題了。因為從舌頭可以看出神誌是否清醒,而神誌與心有關,所以就把舌頭分給心管理。雖然舌頭怎麼看也不象一個竅,就勉強充充數吧。於是乎,就讓心開竅於舌了。也有人把竅理解為苗竅,意思即是從此處可以看出一些病變的苗頭。

心之華在麵。華,在這裏是神彩的意思。因為心主神明,心誌是否清醒,從麵部的表情可以知其大概。再者,心主血,血之充實與否,從麵部的顏色,也可以知其一二。所以說,心其華在麵。

心在液為汗。把汗歸心管,這大概和血有點關係。因為臨床上有“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這一說法,而血為心所主,所以附帶著就把汗歸心來主管了。

心在誌為喜,在聲為笑。也就是說心管精神活動中有關喜樂這方麵的事。上節已經學習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個神明乃是指人的總的神誌,就是神誌清醒不清醒的那個神誌。而此處所言的誌,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是指人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情誌上的反映,是人的思想意識活動。在現代,眾所周知,思想意識工作是由專門官員負責的,在地方上叫書記,在部隊叫政委。可是在古代卻沒有這樣的專職官員,所以古人就沒有想到讓一個器官去專管思想意識活動,那怎麼辦?這點小事可難不倒古人,既然沒有專職的,那就分攤吧,於是把思想意識活動的管理工作,分配到五髒頭上。分到心髒的是主管喜樂這一方麵。在器官一節中,我們知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因為膻中為心之外圍,臣使之官,代心行事的吧,所以言膻中“喜樂出焉”和心主喜樂兩者並無矛盾。(按:後世作為十二官之一的膻中逐漸淡出,幾乎無人說起,其工作任務則改由心胞擔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