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髒與腑(1 / 1)

上麵講到人體中十二個髒器命名為十二官,這十二個器官,《黃帝內經》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和擔負的工作分為兩類:像心、肺、肝、脾、腎這五個器官,藏在人體內是不和外界相通的,於是,就把心、肺、肝、脾、腎這五個器官叫做髒,所謂髒就是藏的意思,表示這些器官都是深藏於內的。而膽、胃、大腸、小腸、膀胱等器官,是有口子和外界相通的。把膽、胃、大腸、小腸、膀胱這五個器官叫做腑,所謂腑就是府的意思,就像人家的府第(房子),有口子通於外,可以自由進出。而且有幾個腑都連通在一起,很明顯腑是飲食物攝入、消化、吸收、排泄的通道。我們知道:古代的皇帝大官都是深藏於內庭的,越藏於內,權力越大,幹的事情越重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體中髒的地位比腑重要。管的事情多,幹的事情亦多。我們已經知道,人體中管幹活的是氣,所以氣多存在於五髒中。所以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心氣、肺氣、肝氣、脾氣、腎氣等。有關腑中的氣看到的就少了,臨床上能看到的一是胃氣,管飲食物的受納,一是膀胱之氣,管小便的解出。

髒是人體中藏精氣的器官。精氣是生命動力的源泉,一點都不能泄漏於外。氣無形,充足以後的狀態有個專門的稱呼術語,叫做“滿”腑則是食物和水液攝入,消化,排出的通道。飲食物是有形的東西,充足以後的狀態亦有個專門的稱呼術語,叫做“實”,五髒中的精氣隻能稱滿,不能叫實。腑中的食物則隻能叫實,不能稱滿。而且,腑的實也不是全部塞得滿滿的,而是胃中實,則腸中空,等到腸中實,則胃中就空了。所以《黃帝內經》說:“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知道了在人體中,髒與腑是有區別的。髒比腑重要,髒似乎擔當重要的中心工作,而腑主要管飲食物的攝入、傳送、大小便的排出,和協助五髒完成工作任務。

這裏所說的是五髒、五腑,而後世有時亦稱六髒、六腑。六髒比五髒多一個心胞,心胞就是裝載心髒的那個袋子,或說是心的外衛。心胞沒有什麼具體的工作,隻說它是代心行事。臨床上心胞表現的證狀就是心的證狀,生理、病理上心胞與心是一體的。

第六個腑是三焦。心肺所在的位置稱上焦,脾胃所在的位置稱中焦,大小腸、膀胱所在的位置稱下焦,合起來稱之為三焦。所以我們可以把三焦看作是裝所有髒腑的一個袋子。不過三焦倒是有自己具體的工作,即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因為它在所有髒腑的外邊,津液水濕正好由它來轉運,這個工作倒是很適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