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上的介紹,官算是有了,但是這些官的手下誰來幹活呀?
讓我們來認識一個中醫學中使用得最廣泛、最普遍的一個概念——氣。
氣在中醫學中到處可見。
氣倒底是什麼?
在中醫學理論中,氣是自然界中和人體內的基本功能單元。這和西醫學中的細胞有點相類似,西醫學中,細胞是人體內的基本功能單元。
眾所周知,人是社會中基本的功能單元,無數的人組成了社會上的各個階層、各種機構。人在工廠中幹活叫工人,在田野裏幹活叫農民,拿槍的叫軍人,在政府上班的叫公務員,在企業辦公的叫白領,等等。
氣亦是這樣,無數的氣在人體中組成了各種器官組織,氣在心中叫心氣,在肝中叫肝氣,在腎中叫腎氣,在胃中叫胃氣,有營養功能的叫營氣,有衛外功能的叫衛氣,能致人生病的叫邪氣,能抵抗邪氣的叫正氣,與生俱來的叫元氣,等等。
氣的來源,人體中氣的來源有三:一為父母遺傳下來的先天之精氣。先天之精氣藏於腎中,是人體中氣的最元始部分,是其它一切氣的源頭。二為脾胃從水穀飲食中吸收的水穀之精氣,三為人體髒腑從自然界吸入的精氣。這個從自然界吸入的精氣,就是天地之精氣,人體是個開放的整體,五髒六腑都有經脈與外界相通,所以五髒六腑都有吸取天地精氣的功能。這和西醫認為肺髒為呼吸的器官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脾胃吸收的飲食物的精華之氣,與髒腑從自然界吸收的天地之靈氣,稱之為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是生命的根本,是人體活動力的基礎。後天之氣則是先天之氣的滋養和補充。先天之氣靠後天之氣的滋養和補充,人體才能發育、成長。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結合,仍然叫做元氣。元就是源,元氣就是源頭之氣的意思,由元氣派生出全身所有的氣。
氣是幹活的角色,所以,人體內的一切活動,諸如推動髒腑、氣血、津液的運行,溫養全身髒腑、經絡、肌膚、防禦外邪侵入、固攝血液、津液、精氣,以及體內物質與功能的各種轉化等等,無不關乎氣的功能。所以說氣是生命存在的基礎,是生命活動的表現。如果氣沒有了,生命也就停止了。
在人體中,氣要求充足,但不能充實。這就象輪胎裏的氣,充足了,車子行駛才能平隱、順遂。如果氣太少了,輪胎癟下去,車子就不能開了。但如果充實過頭了,就要爆胎,車子同樣不能開。
髒腑中之氣亦是要求充足,但不能充實。比如:脾胃為倉廩之官,是管飲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的。脾胃之氣充足,有幹活的,健運正常,飲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就會正常,人體就會健康、有活力。如果脾胃之氣不足,也就是幹活的少了,工作效率自然要打折扣,結果吃東西沒味道,消化不好,肚子痛垃肚子,營養吸收差了,人就沒精打彩,四肢無力。這種情況,中醫學中有個專門術語,叫做脾胃氣虛。如果脾胃之氣太充實了,塞得滿滿的,轉都轉不過來,結果,想吃的東西進不來,裏邊的東西拉不出去,大便秘結了。這叫做脾胃氣實,亦叫氣滯。所以《黃帝內經》說:“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髒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又比如肝為將軍之官,肝裏的氣不足,就好比將軍的手裏沒有兵了,氣先綏了,當然會膽小怕事;如果肝裏的氣太充足了,就好比將軍手裏兵多糧足,自然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當然會脾氣暴躁,容易發怒。所以《黃帝內經》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