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麵已經大致了解了中醫學中有關人體結構和生理的內容:髒腑、經脈、氣血、津液等等以及表裏、寒熱、虛實等病理的內容。本節中我們結合陰陽學說將以上的內容重新疏理一遍。
人體如以內外分陰陽,則人體之內屬陰,人體之外屬陽。如果以人體前後分陰陽,則背部外露一點屬陽,腹部內含一點屬陰。如果以人體上下分陰陽,則上部屬陽,下部屬陰。如果以人體四肢和軀幹分陰陽,則四肢在旁屬陽,軀幹在中屬陰。拿髒與腑比較分陰陽,五髒藏於內,應該屬陰,腑在外,應該屬陽。但就五髒本身而言,心、肺處於上,屬陽,肝、脾、腎處於下,屬陰。再把心、肺來比較,心居中,屬陽中之陽,肺處於兩旁,屬陽中之陰。而把肝、脾、腎三個陰髒來比較,則肝在上,為陰中之陽,腎在下,為陰中之陰,脾髒藏最深,為陰中之至陰。所以《黃帝內經》中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氣、血、津、液四者來比較,氣無形屬陽,血和津液有形屬陰。如拿津和液來比較,津輕清屬陽,液重濁屬陰。所以《黃帝內經》中說:“陽化氣,陰成形。”“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精、氣、神三者中,精屬陰,氣屬陽,神者陽中之陽。
對表裏而言,則表屬陽,裏屬陰。對寒熱而言,則熱屬陽,寒屬陰。對虛實而言,則虛屬陽,實屬陰。《黃帝內經》所謂:“外為陽,內為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用陰陽來標誌人體的髒腑器官組織,可以用來說明人體各部分的陰陽屬性特點,它們之間相互關係以及變化的趨勢。最重要的,是為臨床辯證和病機分析服務,這一點,我們後麵還要談到的。
從以上的陰陽在人體中的分配來看,一個髒器在某種場合屬於陽,而在另一場合又可以屬於陰。似乎有一點不確定性,其實這正是陰陽學說的實質所在。在上一節中說到陰陽是相對的、比較而言。體現在髒器陰陽屬性的確定上,那就是在某一場合屬陽的髒器,在另一場合就可能屬陰,這要根據與之處於相對立位置上的另一髒器的情況而定。說得直白一點,看一個髒器屬陰屬陽,要先看與之比較的另一髒器。也就是看與之一同裝進太極圖圈子中比較的是何髒器。比如肝髒與心髒,心在膈上,肝在膈下,則心為陽,肝為陰。如果換成肝髒和腎髒比較,肝在上,腎在下,這時腎為陰,肝就是屬陽了。所以一個事物的屬陰屬陽,隻是與它事物相較而言,事物本身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另外,不管是屬陰的或是屬陽的,都是物質性的,是客觀的存在。比如說氣無形,與有形的器官本體比較屬於陽。但是氣亦是屬於物質,是器官組成的一部分,是太極圖那個圈子當中的一部分,氣的作用是氣本身功能的表現,而不是器官本體(陰)的功能表現。這一點我們要分辨清楚。
不過具體到某一特定的器官時,陰陽是比較固定的。一般情況下陰是指髒器的本體,陽是指髒器中氣的功能。陰是基礎,陽是在陰的基礎上發揮的作用。所以就先後關係來說,應該是先有陰,然後有陽。這從精、氣、神的陰陽關係上也可以看出,《黃帝內經》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先由精生,然後氣立,最後神至。《黃帝內經》還有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人始生,先成精。”這些都說明了陰的主導作用。所以《黃帝內經》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說明了髒器陰陽之間的體用關係。還要說明一下,這個髒器之用(功能)應該是物質性的。
以上的說法並無貶低陽的意思。在人體陰和陽的關係中,陰多屬有形,陽多屬無形,無形必須依附於有形,所以先有陰,然後才能有陽的表現。但是陰主靜,陽主動,陽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一切髒腑活動的原動力所在。沒有陽的作用,就沒有升降出入,就無以生長化收藏,由此可見陽的存在的重要意義了。所以陰和陽是一個整體中的兩個部分,陰離不開陽,陽離不開陰,兩者互相依存,互相為用,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黃帝內經》中所說的:“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正是說明了兩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關係。
經絡的陰陽,在前麵經絡一節中已經說過,本節中就陰陽問題再簡單地補敘一下。
十二經脈中有六條屬陰,六條屬陽。六髒(五髒合心胞絡)屬於陰,所以六條屬陰的經脈是歸屬於六髒的。六腑屬於陽,所以六條屬陽的經脈就歸屬於六腑。人體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所以屬陽的經脈都循行於背部和四肢的外後側麵,屬陰的經脈都循行於腹部和四肢的內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