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敘說的眾多病機:髒腑病機,氣血病機,六淫和內生邪氣的病機等等,名目繁多,結構龐雜,所以,為了能執簡馭繁,中醫人又設立了八綱辨證係統來統製以上所有的病機。
八綱就是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個病機的綱領。前麵已經說過:病機是辨證的核心內容,所以八綱就是辨證的總綱。
八綱中,表裏是辨別病變都位的綱領;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陰陽是辨別疾病屬性的綱領。
八綱實際上是相對應的四對提綱,即表與裏,虛與實,寒與熱,陰與陽,每一對說明疾病的一個方麵,綜合起來就得到總體信息,因此對任一疾病都適用。而且因其籠統性,因此對任一疾病都合用。但是,這不是說所有疾病在辨證時都要同時應用這四對提綱,例如表和裏,除了外感病以外,其餘的病就不一定要用。因為外感病以外的其餘疾病都屬裏證,不必再行定位。虛實和寒熱這兩對病機是任何病都要用的。至於陰陽辨證,由於範圍太大,過於籠統,一般作為其餘六綱的總綱。
來用的。
表裏的病機。
表與裏,是分辨病位的一對病機綱領。外感病多有一個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的過程,辨明病位的在表在裏,對確立治療方法至關重要。至於內傷雜病,病起於裏,多無表證可言,故一般無需辨其表裏。
中醫視髒腑為裏,所以疾病有髒腑病機出現,便是裏證;無髒腑病機者則為表證。
表證一般是六淫之邪從外侵襲人體,還沒有深入髒腑時所表現的證狀。外邪侵襲肌表,皮毛腠理被阻塞,衛氣阻滯不能通達於外。衛氣有溫煦皮膚的功能,今衛氣被阻不能溫煦皮膚,故病人有惡寒的感覺。衛氣被壅遏於皮內,不能外達,衛氣屬陽,陽遏於內則發熱。故而惡寒發熱並見是表證的特征性證狀。而在發熱惡寒之中,尤其強調有沒有惡寒,這常是辨別是不是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所謂: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就是這個意思。
風為百病之長。外邪襲人,多由風兼它邪而至,風為陽邪,喜襲陽位(上部、肌表),故表證多見頭痛、全身酸痛、鼻塞、咽癢等證狀。
裏證是指病機中含有髒腑病機的因素,即為裏證。裏證的範圍非常廣泛,在這裏,裏證是相對於表證而言,所以僅講到外感病中的裏證。
外感病中的裏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通過正常的途徑傳變入裏,如傷寒中的太陽病轉屬陽明病;溫病中的上焦病傳中焦病等。還有一種情況外邪跳過表證階段而直中於裏,如寒邪直中少陰,見身寒蜷臥、下利不止;如溫邪直中太陰,見腹脹、便溏或泄瀉;如濕熱直中胃家,見腹痛、尿赤、痢疾等。
外感病中表證與裏證的鑒別要點是:表證發熱惡寒同時並見,裏證則發熱不惡寒(裏熱證)或惡寒不發熱(裏寒證)。
表裏病機中還有一種表裏同病的病機。這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外邪同時侵犯肌表和髒腑;另一種是表證未罷,裏證已見。
寒熱的病機。
寒與熱:是辨別病證性質的一對病機綱領。
那末,寒是什麼意思,哪類的證狀是屬於寒證?
熱又是什麼意思,哪類的證狀是屬於熱證?
人體中陰陽處於平衡的狀態,人即無病。如果陰陽失去平衡,或盛、或虛,盛者偏勝而為病,虛者則因對方的偏勝而為病。所以《黃帝內經》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虛則寒,陰虛則熱”在任一事物中,陰陽是相對立的,此消則彼長。所以,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盛。所以,《黃帝內經》所說的總的意思就是:如果陰勝過陽,就表現出寒的證象;如果陽勝過陰,就表現出熱的證象。
在陰陽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陰陽是相比較而言,隻有放在一起比較,才能區分陰陽。我們把寒熱放在一起比較,根據“陰盛則寒,陽盛則熱”,可以決定寒屬陰,熱屬陽。我們再把其它證狀放在一起比較,當然也可以分出陰陽屬性,把陰的一類歸於寒,把陽的一類歸於熱,於是乎我們就能把證狀的寒熱屬性分別出來了。比如:怕冷和怕熱比較,怕冷就屬於陰,屬於寒;怕熱就屬於陽,屬於熱。同樣的道理,白與黃比較,白屬寒,黃屬熱。稀與稠比較,稀屬寒,稠屬熱。潤與幹比較,潤屬寒,幹屬熱。靜與動比較,靜屬寒,動屬熱。所以,臨床上的證狀,諸如畏寒肢冷、喜溫、麵色白、痰白、痰稀、舌淡、舌苔白、舌苔滑潤、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形體少動、神誌寧靜等等都歸於寒證;而把諸如畏熱喜涼、麵紅目赤、舌紅苔黃、痰黃、痰稠、涕稠、尿黃、大便黏稠、口幹、舌燥、大便幹結、情誌躁動、動風、動血等等都歸於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