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聞診(1 / 1)

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麵。聽聲音是指診察患者的聲音、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噴嚏、腸鳴等各種聲響。嗅氣味是指嗅患者體內所發出的各種氣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氣味。

聽聲音。

發聲:音啞和失音,有輕重之別,輕者聲嘶,重者完全不能發音,新病音啞或失音,屬實證,多是外感風寒或風熱,寒熱二氣交相襲肺,或痰濁壅滯,以致肺氣不宣,肅降失職,肺在五行中屬金,所以,臨床上稱之為“金實不鳴。”

久病音啞或失音,多屬虛證,常是精氣內傷,肺腎陰虛,虛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損,聲音難出,臨床上稱之為“金破不鳴。”

發聲高亢有力,聲音連續,前輕後重,多是形壯氣足,患病聞此,多屬實證、熱證。若感受風寒濕諸邪,常有鼻塞而聲音重濁。

發聲低微細弱,聲音斷續,前重後輕或語聲輕清,多是體弱氣怯之人,患病聞此多屬虛證、寒證。

呻吟不止,必是身有痛楚或有脹滿,攢眉呻吟,語聲輕而低,必苦頭痛;呻吟不起,多為腰腿痛;呻吟而捫心或護腹,多是胸脘或腹痛,捫腮可能為齒痛。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或病深入骨;語聲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小兒陣發驚呼,發聲尖銳,表情驚恐,多是驚風證。小兒夜啼,多驚恐為病,或心脾經有熱,或脾寒腹痛。

語言:慢言細語,多屬虛證、寒證;高聲快語,多屬熱證、實證。語聲輕遲低微,欲言不能複言,為“奪氣”,是中氣大虛之證。

呼吸:病者呼吸如常,是形病而氣未病;呼吸異常,是形氣俱病。外感邪氣有餘,呼吸氣粗而快,屬熱證、實證。內傷正氣不足,呼吸氣微而慢,屬虛證、寒證。氣粗為實,氣微為虛,但久病肺腎之氣欲絕,氣粗而斷續者為假實證;溫熱病,熱在心包,氣微而昏沉者為假虛之證。呼吸微弱困難,氣來短促,不足以息,為元氣大傷,陰陽離決之危證。

咳嗽:咳嗽多見於肺髒疾病,然而與其他髒腑病變亦有密切關係。根據咳嗽的聲音和兼見症狀,可鑒別病症的寒熱虛實。

咳聲緊悶,多屬寒屬濕。如咳嗽聲音重濁,兼見痰清稀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風寒。咳而聲低,痰多而易咳出,是寒咳、濕咳或痰飲。

咳聲清脆者,多屬躁屬熱。如幹咳無痰,或咳出少許黏液,是燥咳或火熱咳嗽。

嘔吐:有嘔、幹嘔、吐三種不同情況。嘔指有聲有物;幹嘔指有聲無物,又稱“噦”;吐指有物無聲。三者均為胃氣上逆,據嘔吐的聲音,可辨寒熱虛實。

虛寒證的嘔吐,吐勢徐緩,聲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實熱證的嘔吐,吐勢較猛,聲音壯厲,吐物呈黏痰黃水,或酸或苦;重者熱擾神明,嘔吐呈噴射狀。

噴嚏:噴嚏是由肺氣上衝於鼻而作,外感風寒多見此證。外邪鬱表日久不愈,忽有噴嚏者,為病愈之佳兆。

腸鳴:腸鳴是腹中漉漉作響。據部位、聲音可辨病位和病性。若其聲在脘部,如囊裹漿,振動有聲,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撫,其聲則漉漉下行,為痰飲留聚於胃;如聲在脘腹,漉漉如饑腸,得溫、得食則減,受寒、饑餓時加重,此屬中虛腸胃不實之病;若腹中腸鳴如雷,則屬風勝。

嗅氣味。

口氣:正常人說話時不會發生臭氣,如有口臭,多屬消化不良,或有齲齒,或口腔不潔。口出酸臭氣的,是內有宿食;口出臭穢氣的,是胃熱;口出腐臭氣的,多是內有潰腐瘍瘡。

汗氣:患者身有汗氣,可知已曾出汗。汗有腥膻氣,是風濕熱久蘊於皮膚,津液受到蒸變的緣故。

鼻臭:鼻出臭氣,流濁涕經常不止的,是鼻淵證。

身臭:應檢查病體是否有潰腐瘡瘍。

有些異常的氣味,病者也能自覺。因此,對於排泄物如痰涎、大小便、婦人經帶等的異常氣味,通過問診可以得知。如咳吐濁痰膿血,有腥臭氣的為肺癰。大便臭穢為熱;有腥氣為寒。小便黃赤濁臭,多是濕熱。屁出酸臭,多是宿食停滯。婦人經帶有臭氣的是熱;有腥氣的是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