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脈細弱,脾虛常患便泄,消化力弱,四肢無力,用扶中健脾法。
文元黨二錢焦冬術二錢炙甘草七分茯苓三錢煨木香一錢煨幹葛一錢藿梗一錢半陳皮一錢紅棗二枚生薑一片。
二劑。
二診:脈略和,脾虛便泄得治略瘥,再當扶中止瀉。
文元黨二錢焦冬術一錢半炙甘草七分茯苓三錢煨木香一錢煨幹葛一錢藿梗一錢半炒蝟皮八分焦雞金四分紅棗二枚生薑一片。
二劑。
辨證論治分析:小孩子脈細弱,病非實證。經常便泄,再兼以脈細弱,即可定其為脾虛泄瀉。脾虛健運無權,也就是消化力弱,食物難以消化吸收,四肢不得充養,故四肢無力,以脾主四肢故也。
病屬脾虛,所以治法也就離不開扶中健脾。
處方以七味白術散加味。七味白術散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藿香、木香、葛根組成,其中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為四君子湯,是健脾的方劑,加藿香芳香化濁去濕,木香辛溫行中氣,葛根升陽止瀉。本案例中再加陳皮行氣,炒蝟皮、炒內金健胃化食,更加強了扶中健脾之力,所以泄瀉得止。
案例八、九、十、十一皆為有關泄瀉的醫案,我們看得出因邪氣的不同,泄瀉的證狀亦有所不同。
案八為濕勝之濡瀉,呈水瀉或溏瀉,腹痛但不嚴重,肛門無下垂感。
案九為暑泄,腹部灼熱隱痛,腸鳴下迫作泄,肛門灼熱下垂感,瀉而不爽。
案十為脾腎陽虛五更泄,每天黎明前,腹痛即行泄瀉。
案十一為脾虛泄瀉,脈細弱為體質本虛,脾虛則運化力弱,稍食過量或稍受風寒,脾即不勘負擔,而經常便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