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1958年7月7日。
神疲肢倦,脘痛不舒,大便間行而塘,胃納不香,泛泛欲惡,舌苔根膩前薄。脾虛則健運無權,胃虛則降濁失職,先擬調和脾胃。
炒潞黨參一錢半炒白術一錢半雲茯苓三錢煨益智仁一錢陳廣皮一錢半春砂殼一錢製半夏一錢半煨木香五分土炒白芍二錢左金丸五分(吞)紅棗三枚。
四劑。
二診:調和脾胃,尚覺合度,諸恙較減,再以原方出入。
炒潞黨參二錢炒白術一錢半雲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半春砂殼八分製半夏一錢半土炒白芍二錢左金丸六分(吞)炒香穀芽四錢炙甘草八分紅棗四枚。
六劑。
辨證論治分析:本案例屬於脾胃同病。胃主受納,虛則受納不香;胃氣主降,虛則和降失職,故見泛泛欲惡。脾主運化,脾虛則健運無權,飲食物消化、吸收都不好。吸收差,全身得不到營養,故神疲乏力,又脾主四肢,故四肢無力。消化不好,所以大便間日行而溏。脾胃處中脘,脾胃虛氣機不運,所以胃脘痛不舒展。舌苔膩主濕濁,舌苔根膩是因脾胃虛不能運化水濕的關係。
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案例屬於脾胃氣虛證。虛則用補,所以治則是補虛扶正。治法是補脾健胃,健運脾胃之氣。處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香砂六君子湯由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炙甘草、木香、砂仁等組成。其中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為四君子湯,是健脾胃的名方。而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為二陳湯,是和降胃氣的名方。兩方相合,稱之為六君子湯,臨床上常用為健脾和胃主方。木香行氣醒胃,砂仁化濕醒脾,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稱之為香砂六君子湯,治六君子湯證而兼氣滯濕聚者。左金丸中有黃連、吳萸,黃連味苦能降,治泛泛欲惡;又木香合黃連為治便溏、實大便的香連丸方。益智仁性溫,合白芍、吳萸止胃脘疼痛不舒。方中各藥互相配合,共同組合成健脾益胃、和降胃氣、止脘痛、實大便的有效良方。
初診時沒有用甘草,是因甘草味太甘甜,恐壅滯中氣,於苔膩有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