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有道,則天無妄生之才。
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看到幼小的孩子寫作業,媽媽愛子心切,就說:“孩子,你睡覺吧,作業由媽媽代你來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就大叫:“媽媽,好痛喔,你來代我痛一下好嗎?”媽媽此時才驚覺到:人生有些事是不能代替的。
世間事都要自己擔當,有些事別人能幫你一時,有些事是別人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一、爬山走路不能代替。在山路上行走,負重爬山,即使所負的重物可由別人代勞,幫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二、吃喝拉屎不能代替。人餓渴時,要吃飯喝水;吃了東西,總得排泄。所謂“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餓渴;你要拉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決。
三、生老病死不能代替。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擔。即使是富如百萬富翁,即使親如妻子兒女,眼看著心愛的人生老病死,徒歎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四、因果業報不能代替。每個人的一生,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招感;每個人身口意的行為都會遭感業報,業報是個人自作自受,誰也代替不了。
五、讓人接受不能代替。每個人生存於世間,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接受。是兒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讓兒女接受。作為他人的部下,要讓主管接受;作為主管的領導人,也要讓部下接受。還有,要讓朋友接受,要讓社會接受,要讓大眾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語行為性格有諸多不當,別人就是有心幫你,也不能代替你讓人接受。
六、思想意誌不能代替。人都有思想,都有意誌,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誌。你的思想我不一定歡喜,你的意誌我也不一定認同,所以世間就有各種思想、各種學說。我們自由表達,現如今都講究尊重與包容,所以不能強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強要代替自己表達行為意誌。
七、憂悲苦惱不能代替。人都有憂悲苦惱,但自己所感受的憂悲苦惱別人不能代替,我的憂悲苦惱要我自己解決,他的憂悲苦惱也隻有他才能解決。有了憂悲苦惱,別人可以勸說,可以安慰,可以鼓勵,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憂悲苦惱,別人是幫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八、進步成長不能代替。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進步,日有成長,但進步成長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謂“怎樣栽植,就會怎樣收成”。我田裏的稻秧無助於你地裏的麥苗成長,每一個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獲,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報,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義。
·佛光菜根譚·
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
成年禮
成年禮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古禮,所謂“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個人從孩童、少年進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階段。這是一種生命的禮儀,從前,通過這個儀式的人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
現今社會有針對18歲左右的青年為他們舉行的“成年禮”。其意義有下列四點:
第一,自我肯定。佛門有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每個生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自主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會有他的才能、特點,有的隻是自己並未發覺。成年禮的意義就是宣告:我長大了,我現在是大人了,我已不再是兒童、少年了。過去都是靠父母靠師長,現在我成人了,我要自我肯定,做自我的主人。一個人能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就能開發無限的潛能。
第二,承擔責任。青年是社會的動力、國家未來的希望。在青少年階段,無論家庭或學校、有錢或沒錢、什麼事情好與不好,都是父母師長負責,自己都不用管。但是,現在成年了,自己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我都要能擔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風霜雨露,要培養承擔的勇氣才能成長,才有力量。通過成年禮莊嚴的儀式,喚起青年對生命的認識,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進而健全人格,肩負起對自己、家庭、社會的責任。
第三,心智成長。成年禮就是要昭告大家: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是像過去那樣懵懂愚知,知識漸漸健全,心理也逐漸成熟,故發願要去除壞習氣,為人處世能循規蹈矩。要建立好的觀念,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散發光與熱,創造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會的人生,這就是心智的成長。
第四,感恩回饋。人生在世,不單是個人存在。過去靠父母愛護,給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學校師長培養我們,給我們引導,給我們知識,教我們技能。成年後,我們要獨立自主,禮讚生命,感恩生命。往昔多少歲月,在懵懂無知中過去了;今天成年長大了,明白懂事了,我要回饋父母,幫助朋友,造福社會。懂得感恩回饋,才是一個富有的人生。
成年的定義並不是年齡的累積,而是在心理上能自我醒悟,凡事肯擔當、知奉獻,懂得隨時將歡喜給人,給人良好的示範榜樣,就是自我成熟。當年輕力盛的時候,當以體力報答人間;當腦力尚佳的時候,當以智慧貢獻人間。成年禮的儀式雖然隻是一時,但代表的意義卻是一生的。
·佛光菜根譚·
嬰兒時,要重視禮貌的習慣,長大後才能受人喜愛;
年輕時,要學會看書的習慣,年老時才能容易度日;
中年時,要培養修行的習慣,生活中才能懂得來去;
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晨昏裏才能照顧自己。
兒女教育的原則
曾子妻準備去集市,剛出家門,兒子鬧著要跟著去。曾子妻哄他:“你在家等著,我一會兒就回來。你不是愛吃醬汁燒的蹄子嗎?我回來殺豬給你做。”兒子一聽,立即變乖,望著媽媽一個人遠去。
曾子妻從集市回來,遠遠就聽見院子裏的噪雜聲。進門一看,原來是曾子準備殺豬。她急忙攔住丈夫:“家裏養豬是逢年過節時才殺的,你怎麼拿我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在小孩麵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是要從父母那裏學習知識,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騙人。”
曾子用言行告訴我們: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對兒女的教育,如果太過嚴厲,會讓兒女害怕,而不敢與父母溝通,甚至導致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如果太過溺愛,又會讓兒女養成驕慢放縱的習性。如何教育兒女禮貌有序,又不會太壓抑想法,讓兒女天真活潑,又不致太過放逸無禮,實在是身為現代父母者一大課題。要給兒女什麼樣的教育呢?
一要有自我要求的習慣。有些父母過於疼愛兒女,課業上的進度、生活上的整潔都是由父母督促完成,甚至由父母代勞。父母不在身邊,兒女的學習乃至生活就一塌糊塗。這樣的教育不是愛護,是讓兒女養成依賴心,時時要人照顧。因此,要讓兒女養成自我要求的習慣,這是讓兒女對自己負責,訓練兒女獨立,懂得照顧自己。
二要有尊敬接受的性格。這在人際關係密切的現代社會尤其重要。有了接受的性格,才能虛心納受師長、主管、同儕的教導與建議;尊敬他人,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存在,處事上才不會任己之意、為所欲為。有了這種融和、接受的性格,才能與人共事。古德雲“涵容是處事第一法”,尊敬接受的性格就是涵容的養成。
三要有明因識果的知見。有了這樣的知見,才能讓孩子時時注意自己的善惡行為。明因識果,孩子就會知道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由自己承擔負責;明因識果,他會懂得“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知道去惡向善。正見養成後,父母就不用擔心害怕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錯方向。
四要有感恩說好的美德。培養兒童表達感謝,口中常常說好,心中常常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體會別人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懂得報恩。一個懂得感恩說好的人,必定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
教育兒女,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態度與方法,要慈嚴並施,耐心誘導。你不以框架束縛兒女,兒女就能盡其特性,發展自我。兒女懂得謙恭仁愛、明因感恩、修正身心,才是教育之道。
·佛光菜根譚·
受教者,應如“虛空”接納一切,方能容受真理;
施教者,須像“虛空”無所不相,才能同事攝受。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事
有個孩子心裏煩:為什麼同桌總是考全班第一名,而他總是考全班二十多名?就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和他一樣認真做作業,為什麼我總比他落後?”母親一時沒有好的答案。後來母親帶孩子去看大海。坐在沙灘上,母親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的鳥兒,當海浪打來時,小灰雀拍兩三下翅膀就飛上了天空,而海鷗顯得笨拙,它們從沙灘上飛到天空中要用很長時間。但是,真正能飛越大海的還是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