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心領導六根生活,
用信心開發自我潛能,
用慈心與人和諧相處,
用孝心重整倫理道德,
用愛心擁有快樂生活,
用悲心成就利生事業,
用喜心涵容宇宙萬有。
修身與修心
深山的古寺裏有一個修行的老和尚,魔鬼想來破壞他的道行,就變成一個沒有嘴巴的怪物出現在他麵前想恐嚇他。老和尚一看,說道:“哦,這是什麼東西?怎麼沒有嘴巴呢?”又用更慈和的口吻說道:“其實,沒有嘴巴也好,既然沒有嘴巴,就不會亂吃東西、亂說話了。”
魔鬼一看嚇不倒老和尚,又變成一個沒有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麵前,老和尚一看,說道:“啊!怎麼又沒有眼睛呢?其實,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了。”
魔鬼看那老和尚還不怕,於是又變成一個沒有手的怪物。老和尚平靜地說:“沒有手也很好,以後就不會去打牌,不會亂打人了。”
魔鬼這樣那樣地變來變去,老和尚都無動於衷。最後魔鬼幹脆變一個隻有上半身、沒有腿的怪物。老和尚看了,又說道:“沒有腿也好,沒有腿就不會亂跑,以後也不隨便上酒家、跑舞廳了。”
修身,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等。
記得我年輕時,有一次害咳嗽,喉嚨發不出聲音,不能講話。因為在佛教裏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較能夠看得開、放得下,心裏想:啞巴是世界上最不會造口業的人,做個啞巴也好。
又有一次,我害了風濕症,約有一個月躺在床上不能動,醫生也說必須要將腿鋸斷,否則很危險。有人很替我掛念,可是我心裏想:鋸斷也無所謂,省得在外麵東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裏讀讀書、看看經、寫寫文章,也是一樣啊!
對於怎樣修身,怎樣修眼,怎樣修耳,佛法裏都有很好的指導。
我15歲在戒場受戒時,老師特別訓練我們,叫我們眼睛不準亂看。因為那時還隻是個小孩,有時候聽到外麵有一點動靜就舉眼要看,老師馬上一個巴掌打下來,一邊還罵道:“看什麼呀!這裏有哪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心裏就想:“不錯啊!這裏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啊!”有時候嘴巴好講話,有什麼事情總是喜歡建議、饒舌,才一開口,又是一個巴掌打下來:“你講什麼?這裏是什麼地方,有你講話的資格嗎?”心裏一想:“不錯啊!這裏是佛堂,怎麼能輪到我講話呢?”因此,一再限製自己,不要亂看,不要亂說。後來我幹脆不講話,噤語了。我有大約一年不講話的經驗,這中間我獲益很大。現在回想起來,感到過去老師對我的嚴格打罵,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一個人除了修身,還要修心。我們的心好像盜賊一般,難以捉摸,難以把握。人把一個如同盜賊般的心養在家裏,專門破壞好事,說起來未免太危險了。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嗎?所以要修心,令心能聽自己的指揮。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於知曉,而心理上的貪嗔癡則不易對治。舉個例子: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是,當它凋謝時卻枯萎不振。人的貪欲亦然,要這樣要那樣,如同花朵開放般,而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於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不能活。“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凡事常發脾氣,最後還是自己吃虧。發脾氣的嗔恨心並不能解決問題,隻有使問題越弄越糟。愚癡並不是沒有知識,有時候很聰明的人也是愚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以後,就變成了癡。愚癡如同糠一樣,糠把白米遮蓋了。一個人如果愚癡,即障礙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無明頻起,對於世間的真理則不能了解。
身心的修行分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為“身行道而心不隨”,表麵上偽裝得很慈悲,嘴裏說得很動聽,態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裏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隨”,外表看起來並不起眼,內心卻很慈悲,真正很有道德。身心皆行道,內外一致,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
·佛光菜根譚·
貪心要用舍心來對治,
嗔心要用慈心來駕馭,
癡心要用智心來領導,
慢心要用虛心來管理,
疑心要用信心來感化,
染心要用靜心來去除,
亂心要用定心來影響,
妄心要用真心來掌控。
道德的光輝
宋朝道楷大師得法後,大揚禪門宗風。一日,皇上遣使頒贈紫衣,賜號定照禪師。大師表辭不受。皇上複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親至大師處,表達朝廷褒獎之意,大師亦不領受。因此觸怒皇上,交州官收押。
州官知道大師仁厚忠誠,悄聲問道:“大師身體虛弱,容貌憔悴,是否生病呢?”“沒有!”大師回答。
“如果說是生病,則可免於法律懲罰。”州官誠懇地想為他開脫。大師厲聲答道:“沒病就沒病,怎可為求免於懲罰而詐病呢?”
州官無奈,遂將大師貶送淄州,聞者皆流涕不已。
道楷大師德行崇高,操守嚴謹,雖受朝廷至榮,卻辭而不受,雖遭州官懲罰,卻忍辱不欺,這種由於信仰而生出的忍耐功夫堪為後人楷模。在佛教中,我們崇尚怎樣的道德生活呢?
一、隨喜的道德生活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為“隨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隨喜。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更有功德,隨喜的功德是大不可限量的。隨喜就是把快樂隨時隨地布施給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或“你好”,這就是隨喜布施;見到人給其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隨喜布施。
隨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隨時隨地去實踐。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讚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當你吃到珍饈美味時,請你的朋友和你共嚐,你會覺得食物的味道更芬芳。當你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你的朋友與你共守,你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而你若能將佛法的珠璣布施給你的朋友甚至一切眾生,你的生命就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請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隨時展現在你的臉上;把親切的招呼隨時掛在你的嘴邊;把隨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唐朝的智舜禪師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禪師坐在樹下養息。一隻野雞被獵人打中,受了重傷,逃到禪師的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個小生命。獵人跑來向禪師討回野雞:“我的野雞呢?還給我!”“它也是一條生命,放過它吧!”禪師開導著獵人。“你不知道那隻野雞可以當我的下酒菜嗎?”獵人一直和禪師糾纏,禪師無法,拿起隨身攜帶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獵人,說道:“這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智舜禪師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於慈悲,一切菩薩的發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眾生的苦難,而願意去代為承受。古人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大家應該把慈悲的道德帶入生活,並且努力去實踐!
三、慚愧的道德生活
慚愧就是對於自己不好的行為和心念,應感覺羞恥,知道懺悔並改正。《佛遺教經》上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瑕疵可以去除,顯得無比的莊嚴。“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改過的可貴。
對一個有過錯的人,不要輕視他,隻要他發慚愧心,知道懺悔,白布上的一點汙穢可以用水把它洗幹淨。大家不要看到白布上的小斑點就痛加指責,比起家裏所用肮髒不潔的抹布,這小小的汙點又算得了什麼?就因為白布很潔白,稍有不淨,人人見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點點潔淨的抹布,更有機會還給它本來清淨的麵目。“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胡適先生有一句話說:“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因果觀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一切的得失成敗,冥冥中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而因果的觀念是,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幸福、悲慘的選擇,主權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結果是自己行為決定的。
有一個小孩和朋友發生了摩擦,跑到山穀大叫,發泄內心的忿悶。他對著幽深的空穀叫著:“我恨你!我恨你!”話聲剛落,幽穀裏傳來“我恨你!我恨你!”的回響,久久不絕。這個小孩沮喪地回到家裏,傷心地向母親哭訴:“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親問明原委,於是牽著孩子的手,回到山穀。“孩子,現在你對山穀說:‘我愛你!’”小孩子照著母親的話做了,立刻從四麵八方傳來“我愛你”的聲音。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愛才能贏得愛,以恨對待恨,恨意隻會加深。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製定的種種規矩。有人或許會認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確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
戒律是人與人相處之間的潤滑劑。“戒”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們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會傷害我們。因為樹敵漸少,善友日多,辦起事來自然能夠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並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開拓更寬廣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規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恥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為珍貴難得的。
惡口是最犀利的刀劍,貪欲是最激烈的毒藥,嗔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癡是最漫長的黑夜,煩惱是最無底的深坑。對於這些無明煩惱、種種罪障,我們要持著戒律的鎧盾,披著慚愧的盔甲去對治,才能得到世間上最光亮的明燈——智能。
六、信忍的道德生活
有一位比丘某天乞食到一家珠寶商的門口。珠寶商正為國王穿珠,見到比丘前來乞食,立刻入內取食。不料,珠子從桌上滾到地下,被一隻白鵝吞了下去。珠寶商出來後,不見了珠子,誤以為比丘竊取,就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默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濺地,白鵝引頸舐血。珠寶商盛怒,一棒將鵝打死,比丘這才說出珠子被鵝吞食。珠寶商遂殺鵝取珠,並向比丘懺悔。當問明為何不事先說明原委時,比丘說:“我若說出鵝吞去珠子,則鵝命將難保;現在鵝已被打死,我才說出真相。”
為了護住畜生的一條命,甘願忍受皮肉的鞭打,這都是信仰的力量所致。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信心堅定,自然忍耐的力量增強,如此人格才能升華,生命才有光輝!
·佛光菜根譚·
犧牲自己,委曲求全,不傷害別人,這是戒的力量;
去除猜忌,舍棄驕慢,不侵犯別人,這是定的功夫;
觀照自我,了知因果,不錯怪別人,這是慧的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