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徒對當今政治的態度(1 / 2)

佛教徒對於政治,究竟應該采取積極的參與態度,還是消極的觀望姿態呢?太虛大師“問政不幹治”的看法是最客觀中肯,最具智慧見解。大師認為佛教徒應該積極關心國家大事,而不熱衷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晉道安大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和政治都是眾人之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係,證諸曆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同理,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興盛。

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早課經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禪師的“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等等,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榮綿長的虔誠祝禱。

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禪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後,曾撰著《興禪護國論》三卷,主張建設三禪院以護衛國家,利於眾生。曆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

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並不意味出國,並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自我他人、方內方外;為政不必高官厚位、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

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並可幫助政治淨化人心,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為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萬刑息於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如果社會大眾人人能夠受持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

梁啟超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如果人人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如果人人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而安和樂利;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諸法無我”的體認,這個社會將是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同世界。

佛教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對社會病態有著正麵的影響,這份力量能帶給社會國家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佛教對國家政治能有什麼幫助呢?

第一、化導邊遠。

第二、消除怨恨。

第三、知足無貪。

第四、感化頑強。

有時候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朗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於無形;佛教的感恩無願不遂,能夠填補欲望的溝壑;佛教的智慧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為馴良。

佛教理想中的國家政治應該具備以下四點: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

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絕對解脫自由,每一個人都能脫離一切的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獨裁專製的政治是佛教所嗬斥的,佛教認為民主國家的實現,以道德為前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