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了因果,誤會了因果——我念佛、拜佛,怎麼不發財呢?為什麼反而遭到倒閉呢?要知道,發財有發財的因果,念佛有念佛的因果。種豆得豆,怎麼會長出西瓜呢?念佛是求了脫,怎麼可能發財呢?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上的因果,經濟有經濟上的因果,因果是不可以錯亂的。
在佛門裏,有時候用人不講究此人有無能力,而講求有沒有因果觀念。如果他有因果觀念,一定會有道德觀念,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敬畏因緣,慎於始,不隨便亂來,而凡夫和眾生卻不知防微杜漸。譬如暴飲暴食,吃到病痛纏身,才去看醫生;開車猛闖,出了車禍,傷了人命,才悔不當初;為了貪婪而貪汙舞弊,出事被揭發,法院傳單一到,就插翅難逃,後悔莫及了。
我們常常懷有一種僥幸心,以為做了什麼沒有人知道,一念苟且,後患無窮。任何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因果尤其會知道。詩偈雲:“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所以有因果觀念的人,隻要不違背因果的原則,自然功不唐捐,這種功德是不會消除的。
(二)要有律己持戒的行為
中國儒家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律己的功夫。佛教講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侵犯眾生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任何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體與名節;不妄語,是不侵犯大眾人格與信譽;不飲酒,是不借酒麻醉自己,甚至醉後亂性。五戒的原則,是不可先侵犯了自己的意誌,又去侵犯他人。
安和樂利的社會,應該人人互相尊重,互相成全。倘若大家都能持守五戒,每一個人的生命不會受侵犯,金錢不會被劫掠,名節不會受玷辱,信譽不會受汙損,不必懼怕一切意外的侵犯,大家律己持戒,社會病態自然會逐漸減少。持守五戒,正是祛除社會病態的一種療法。
(三)要有勤儉感恩的美德
社會上的許多病態,都是由自私而起,隻知利己,不知利人,結果人人相爭相奪,勾心鬥角,各種畸形的病態都會出現。針對這種貪婪、自私的病症,必須以勤儉、感恩來對治。
不要隻想別人給我多少,要想我能給別人多少。我給予,我奉獻,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別人贈予,向別人求取,反而顯得我貧窮。
勤儉感恩的美德由內心發出,可以表現在很多事情上,我愛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說幾句好話,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們常常微笑待人,我們的歡喜心比較多;我重視禮節,“向你說請,跟你對不起、謝謝你”,我的慈悲增長,比財富的增加還快;我總想到與你結緣,為你服務,我的願力比你大……所以,今天的工商社會,不一定從金錢上來競賽,不一定用洋房、汽車、珠寶來比富裕,精神上的快樂、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懺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計較過去,無論過去犯了怎麼樣的罪惡,隻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們的身體髒了,可以用水洗淨;心裏汙濁了,可以用懺悔法水滌清。不斷地懺悔,可以不斷地淨化,佛經上說:“犯已慚愧,發露懺悔,名為勇健得清淨者。”我們要做一個勇健清淨的佛弟子,去除貪瞋癡慢的種種病態。
今天農工商的社會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懺悔,需要用這些來治療我們內心的病苦,健全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