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叔孫通這家夥膝蓋也挺軟的。
入秦為官,看出秦國將滅之後,轉投了項羽,結果項羽涼了,又投了劉邦,最後還混到了一個太子太傅的身份。
甚至算是建言獨尊儒術的第一人。
盜賊,力士是打仗打天下的人才,可守天下,他們都不行,隻有儒生,文人才行。
還被那些儒生稱之為當世之聖人。
不過,他在禮樂製度上,的確有一手,漢代初期的禮樂製度,都有他的影子在。
能力是有的,但這人,就不怎麼行了,說好聽點,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說難聽點,就是一個二五仔,還是一個混得比較好的二五仔。
隻不過,這一次,世界格局太有不同。
秦依舊在,始皇帝依舊把持朝政,威加海內,誰人敢反,敢反抗,你且抬頭看看,吳廣和陳涉的頭顱至今依舊高掛在鹹陽北闕呢!
孔鮒尚未到,一旁又出現了一群人的影子。
這些人,看起來蓬頭垢麵,衣衫不整的,身後或多或少都背著一些箱子,工具,他們行路匆匆,風塵仆仆,若非那箱上一個墨字能讓人認出他們的身份來,否則,白衡都快認為這些家夥是不知道從哪裏來的流民了。
正常情況下,鹹陽守衛碰到這種情況,定然會將他們叉出去,不過李斯既然沒有發話,身後那些守衛也不敢有動作,於是就這麼幹看著。
倒是白衡看見了李斯眉間一皺,這位曾師從荀子的當代法家領袖,明顯也對儒家老對頭墨家有些意見。
但他表露出來的並不算太多,至少沒有孔鮒他們多。
若非此時是在鹹陽城下,隻怕孔鮒身後眾儒者已控製不住開始破口大罵了。
畢竟,在他們眼中,衣冠是人之尊嚴提現,正衣冠,便是正品德。
《論語》當中,就有子路正冠而死的傳說。
話說衛國太子蒯饋買通關係,混入王宮,意圖篡奪王位,子路出手阻擋,在戰鬥中,被人斬斷了纓帶,然後放下手中刀劍,“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撫好發冠,重新帶上,然後就被剁成了肉泥。
由此可見,衣冠對於儒者而言的重要性。
光看,也能看的出來,自孔鮒往下,眾儒者皆服衣冠,很是整齊,整齊的讓人看不出來衣服上有一絲線頭,一點褶皺。
反觀另一邊的墨家就不一樣了,穿什麼的都有。
亂糟糟的,甚至有些衣服破破爛爛也不肯更換的,活的像一個乞丐,雖說墨家崇尚“節用”,也就是節約,反對鋪張,不過也太節用了吧!
這兩家人碰著了,那是分外眼紅。
這兩家就是一對冤家,天天吵,一見麵就吵,吵了好幾百年了,到現在也沒個勝負。
你說你們吵就吵吧,時不時還要把隔壁崇尚無為的楊朱學派牽扯進去。
不過楊朱學派成立起,就注定會有這一天。
因為楊朱立說,本來就是為了去反對墨子的。
他認為墨子的極端道德主義,已經超脫了人的極限,是不可能做到的。
連墨翟尚且都做不到他所提出的這些條條框框,如何能用這些去約束他人。
但說著說著,楊朱學派也走上了一個極端。
本意為了反對墨家的思想,然後逐漸發展,就走偏了,成了“貴己”,“為我”的思想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