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眼下的困境(2 / 2)

一想還真是,正德一旦回來就能抽時間廷試,走完這個過場,無論是選擇直接當官,還是入翰林深造,那都是吃皇糧有工資,怎麼都比現在強。

沈秋記得寧王之亂是王陽明為首平定,而且功勞還被武宗給剝奪。

畢竟威武大將軍鎮國公大軍剛剛出發,你王陽明就直接將寧王擒拿,你可知道皇帝為了培養這麼一個大反賊花了多少心思?

皇帝這些年各種縱容,結果就是給你王陽明鋪路?正德皇帝是貪玩,但是並不傻。寧王一次次的要求恢複護衛,一次次的越界行事,一次次的收納亡命徒,一次次的四處收刮充實府庫。

滿朝文武皆知寧王欲反,而獨皇帝心大不知?

不是,縱觀正德皇帝的一生,從始至終都是想成為太祖、成祖那樣有極盛武功的皇帝。

裝傻縱容一個寧王,有什麼難的?所以後來王守仁不受待見也是正常事。

“黃兄,是誰押解寧王來的?”

“我哪裏知道,應該是錦衣衛吧。”

沈秋原本還以為可能是王守仁,那他還有機會見一見這位心學大師,如今看來這次是沒希望。

武宗具體去世時間沈秋不記得,畢竟明史也就看過一遍,不可能記得那麼詳細。但是有一點很清楚,正德這位仁兄回來路上落水,到北京不久後就掛了。

現在跑去安陸巴結嘉靖也來不及,要是錯過這次廷試那可虧的更大。

要知道有明一代,自正統以後,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而翰林選用進士標準中,除了學識之外,還有一條就是要年輕人。

總不能選個四五十歲的人再去翰林院進修幾年吧,短命點的也許三年學業沒完成就掛了。因此還是培養年輕人劃算,而沈秋是這科會試中最年輕的一位,他這幾位朋友也個個年紀比他大。

黃佐三十歲,蔣、侯二人也分別是二十六和二十九,羅峰先生更是已經四十六歲。

在幾人看來,名列一甲沈秋沒太大希望,但是選入翰林院,成為一名庶吉士的希望非常大。

沈秋這幾適應新環境之餘,想的最多就是搞錢搞錢。嘉靖的官不好當,搞不好什麼時候就滾回老家去了。

可一時半會還真不知道做什麼賺錢。

即便想搞個新品科研,材料都搞不齊。

“黃兄,那張老頭子是去國子監教書,你們是出去做什麼賺錢?我這幾都是閑逛半,啥也沒掙著啊。你們一個個倒是不缺錢花啊。”

黃佐聞言,先是強憋著笑,後來忍不住直接放聲大笑起來。

“掙錢?哈哈,怎麼掙?除了讀書寫寫文章我們還能做什麼賺錢?還不是到處找同鄉借錢,不過這種日子快要結束了,最近這段時間家裏托人帶的錢也快來了。”

“托人帶錢?”

“怎麼你忘了?上次咱們幾個人可是一起寫信給老家的,這都過去四個多月了,按早就該來了啊。”

托人帶錢來倒是不怕,怕的是原主家人親自送錢來,這個可就有點難對付了。到現在為止,沈秋都沒能想起一點這具身體原本的記憶。

可想而知,原主家人來了,他得漏多少陷。

想想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