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皇帝回京了(2 / 2)

沈秋剛剛走進院子就引起主人的注意。

主人是夫婦兩人,三十多歲年紀,長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身邊還圍著兩名小男孩。

男主人第一時間迎上前來,詢問沈秋來意。

沈秋也不墨跡,直接告訴對方自己需要租用一座燒瓷器用的窯洞。

初聽對方明顯不願意,雖說瓷器銷路並不好,終究一家人還能靠著這手藝過過日子。窯洞若是租出去情況可能就不一般了。

眼見對方一臉的不情願,沈秋知道怎麼打動對方,將對方所有的顧慮與不安全感,變成安全感就可以了。

沈秋告訴對方,自己的使用頻率目前不會太高,並且他們可以照常使用。等於說是將閑暇時間出租給自己使用,如果將來需要經常使用,會和他們重新商定價格。

窯主夫婦互看了一眼,就點頭同意。不過在這之前,他們還需要帶沈秋去看一眼窯洞的實際情況。

窯洞所在地,據主家也就七八百米遠的距離。窯洞外擺放雜亂,隨地可見黏土堆與半成品的陶坯。

窯洞外的附屬建築,證明了這座窯洞曾經曆過歲月的風吹雨打。隱隱能從殘存的氣勢看出這座窯洞當年也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窯。

一路上男主人神情飛揚,滔滔不絕的介紹祖上榮光也證實了這一點。往往沒落以後,人們在訴說起昔日風光時,心情總是無比激動與興奮。讓人感覺這些事情就像昨天發生在他們身上一樣。

其實沈秋對窯洞並不懂,但是粗略的看了一圈之後,沈秋總體還是滿意。燒製瓷器的溫度足以融化沙子。

沈秋深深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讓人實實在在的幫你,你就要給對方足夠的報酬。

沈秋付出的租金從對方喜笑顏開的臉上就能看出來,他們很開心。就是沈秋賺到第一桶金,那二十兩白銀,沈秋一直沒舍得用,用的都是後麵殷小滿送過來的分紅。

如今沈秋是不太缺錢的,除了殷小滿後期的分紅外,還有沈南給他的生活費。當然林安安手中還有五千兩銀子,不過除非是要大規模生產,否則沈秋不會動用那些錢。

窯洞租好後,沈秋就是原料的選擇。玻璃的製造說來簡單,而且很早就被發明出來,差不多此時的西方世界,玻璃基本上已經開始普及了,不過技術還處在保密階段。

好在北京離海邊不遠,沈秋下午回城就找到馬車行,一番解釋之後,總算有人願意出門替他做這件事。

沈秋預估著日子,等這兩車材料運回來基本上離過年沒兩天了。

隻是玻璃對沈秋來說是個挑戰,原因是他隻是知道玻璃的製造原理。

玻璃製造主要材料是沙子,然後使用草堿降低其熔點,生石灰可以增加玻璃的耐用性和抗腐蝕性。

玻璃很早就出現,之所以沒能大規模使用的原因,就是早期玻璃太脆弱不實用。

比如你用玻璃製作成了一個水杯,但是一倒入開水,水杯就裂開,毫無使用意義。

擺在沈秋麵前的困難是,他並不清楚沙子、草堿、生石灰的具體比例。

所以即便材料到來他也還需要進行無數次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