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天子正年少(1 / 2)

迎接新帝的隊伍在中午的時候到達京城外。

但是此刻隊伍卻停了下來,不再前進。

因為興王朱厚熜和毛澄梁儲等人,因為到底從那個門進城產生了爭議。

“毛尚書,本王為什麼不能從國門入?”國門即大明門。年輕的興王從鑾駕上探出頭,向禮部尚書毛澄問道,鑾駕的一邊站著興王府長史袁宗皋,另外一邊是跟著朱厚熜的隨從太監黃錦,以及一幫從興王府跟過來的藩邸舊人。

毛澄作為禮部尚書,在這一點的分寸上把握的非常到位。

當他們迎接隊,剛剛到達安陸的時候,幾位太監是打算用皇帝禮儀覲見朱厚熜,征求定國公與駙馬等人,也表示可以,畢竟皇帝早點晚點都是他。那麼,晚不如早,也正好能撈一個擁戴首功。

毛澄卻不這麼認為,直接對眾人說了一番話,所有人,包括太監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用藩王禮覲見朱厚熜,然後宣讀遺詔。

毛澄的原話是這樣的:“如今尚未登基就用覲見皇帝禮儀,那將來正式登基又用什麼禮?難道群臣勸進,三番辭讓的這些程序都不要了?”

就這樣,朱厚熜雖然受了聖旨,但是一天沒有登基,他就還享受不到皇帝的待遇。

雖然長史袁宗皋也站在禮製角度給朱厚熜解釋過這些問題。

但是朱厚熜卻不這麼認為,父親興獻王走的早,小小年紀的他就以興王世子的身份處理王府內的一眾事情。

這讓他十多歲就養成了一副老成氣,當然他也的確非常聰明,將不屬於他這個年紀做的事情,也做的非常出色。這也是除了長幼有序之外,另一個能讓他登上帝位的重要原因。

朱厚熜的問題,迎接使團所有人都聽到,但是這個問題隻有毛澄能回答,禮製內的事他最清楚。

於是毛澄躬身回答道:“大明門乃是天子方可通行,而大王如今雖受遺詔,但是一天不登基,就還隻是儲君,自然還不能走皇上禦道。”

總體來說,朱厚熜也是講道理的人,毛澄這麼說他也還是能接受。

就在這時,隊伍前方出現一大群紅紅綠綠的大明官員,朝著鑾駕這邊趕來。

為首的便是須發皆灰白的首輔楊廷和,其次便是內閣其餘幾人……

來到鑾駕前,楊廷和便帶著眾官員,按照覲見儲君的禮儀,拜見了興王朱厚熜。

明朝的藩王不是漢朝的藩王,有獨立封地。這僅僅隻在洪武建文朝出現過,隨即就是明朝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削藩,隨即引發的就是靖難之役。

然而,建文的垮台,事情也沒有再回到洪武年間那種,成祖朱棣雖然取消了建文那種強製削藩的政策,但轉而削去藩王大多數實權。

從這開始,明朝的藩王就如同被監禁在一個地方一樣,沒有皇帝詔令,藩王是永遠不可離開封地。而且藩王的護衛由朝廷派遣,王府官吏由朝廷任命,藩王的權利削奪殆盡。

所以當朱厚熜見到大明首輔攜帶大群官吏過來時,本質上還有一絲害怕,那是明朝藩王見到國家閣臣的統一反應,不是他一個人特有的。

遠遠看著過來時,朱厚熜就從鑾駕上下來了,作為接了遺詔的未來皇帝,他本可不必如此,大大方方座在鑾駕上就行了。

但他自小就在王府長大,父母以及王府官吏對他的各種禮儀培訓了許多,可以說已經是他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