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聲為什麼會這麼大呢?這要從古代的製度說起。
簡單來說,就是後世常說的一個詞,叫帝師。
帝師有啥用?作用非常之大。
君不見昨日五品青袍廊下官,今日便是大紅緋袍入閣拜相躍龍門?
當然這說的是袁宗皋,整個古代君王製度都有這一個特點。本質來說這其實是人性,和製度關係沒那麼大。
皇帝與太子這種天子龍種,是不可能有人和他們當朋友的。唯一敢在他們頭上動土的,除了他們父皇母後外,就隻有他們讀書時候的先生了。
所以最親近的也隻有這幾位。
因此一旦學生當了皇帝,師父水漲船高,自然地位上升。再加上老師長期樹立起來的博學形象,學生自然是信任萬分。
一旦龍禦上賓,登基為帝。
但凡遇到點麻煩事,最先想起來的肯定是自己的先生。但凡有個重要位置缺人了,想到的也是自己先生。但凡想聽點建議,也自然是先生的話管用。
這就是為什麼自古帝師都會官居一品,成為一朝重臣。晚清的光緒帝師翁同龢,更是一手促成了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是其起的作用有多大一眼就知。
而經筵,屬於對皇帝進行授課的重要事件。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三次進講,皇帝禦文華殿,遇寒暑則暫免。
開經筵為朝廷盛典,由勳臣一人知經筵事,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等官侍班,另有展書、侍儀、供事、讚禮等人員。
除每月三次的經筵外,尚有日講,隻用講讀官內閣學士侍班。
這樣一解釋,經筵講官的重要就一目了然了吧。
所以楊慎一回來就被授予經筵講官,本生就是一件很震驚的事情。
結果還被沈秋無意之間泄露的消息所混淆。導致不少人忽略了楊慎自身的資曆與才學,而是直接去想了楊廷和與楊慎的父子關係。
他們潛意識裏已經認為,這是做父親的楊廷和,利用內閣首輔的權利,在幫兒子謀私利。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如今嘉靖年輕,一旦通過這個機會成為了嘉靖的帝師,將來的路會是一番風順。不少人現在都已經能夠想象到將來楊慎任嘉靖朝首輔的樣子了。
隻有沈秋不這麼想,因為這位大文人最後的結局太悲慘了。
一生流放,六遇大赦,而他卻不能得赦,終是至死方休。
點卯結束後,還是老規矩。值班人員前往文華殿,其他人員留在翰林院辦公,沒事的或留或是接著去翻看永樂大典。
沈秋這時候才發現,楊慎與嚴嵩的關係好像挺不錯,兩人走在人群的前排,有說有笑。
沈秋一直以為這兩個人是沒有什麼交集的,沒想到此二人的關係還不錯。沈秋離的近,聽到一點兩人之間的對話,總體來說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家常事。
不過沈秋也聽到了一點自己知道的事,那就是有關曆史上另一位才女的事。
黃娥,楊慎的第二任妻子。小楊慎十歲,蜀中才女。沈秋曾經了解楊慎的時候,看到過她寫給楊慎的《寄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