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抵達屯門(1 / 3)

沈秋露出一個無奈的笑容後,歎了口氣道:“這說來就真的話長了。若是要簡單點來說,他們要控製整個海麵。”

“控製海麵?”

封、高、夏三人基本同一時間露出了不可思議的神情。就連離他們一段距離,在大廳另一邊休息喝茶的八位錦衣衛,都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此刻這幫人腦袋裏就一句話,沈秋這家夥瘋了吧,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

沈秋對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遇見了,見怪不怪。等他們震驚完,反應過來再說吧。

初時眾人以為沈秋說錯話了,但是等了一會,見沈秋還是以前的樣子,沒有一點想為“口誤”辯解的意思。

高文安試探性問道:“沈大人,你說的是真的?”

沈秋十分肯定的點了點頭。

封常清保持住了高級官員的矜持,沒有迫不及待的追問,高文安卻充當起了追問的角色。

“海麵上既不能種田,有沒有金銀礦,葡萄人要控製海麵幹嘛?難道是劫掠私船?”

私船,明朝自明太祖開國,即下令海禁,規定大明不許片板下海。

已經不是規定船隻不能下海,而是片板,可見其規定之嚴苛。

所以一切出現在海麵上的大明百姓船隻,從律法上來講,全都是私船。地方大員要是能體會民間疾苦,那麼對這些私船不聞不問,就已經是對沿海百姓天大的恩德了。

若是地方督撫一根筋,強行清剿海上私船,那麼沿海百姓無可奈何隻能跑到沿海群島,或是東南亞國家生活。

這並不是什麼聳人聽聞的事,沿海百姓已經不止一次經受過這種事情。

不過他們麵對的最大威脅並不是來自官方,朝廷的圍剿最多算是次要威脅。最大的威脅其實來自於海上的這些西洋人。

他們雖然在艦船技術上與大明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但是他們從本國出發時,就被許可攜帶武器。

而大明的海民連出海許可都沒有,更別遑論說什麼武器了。所以一般的海民都是繞著這些洋人走,若是不幸遇到,那就隻能祈禱菩薩保佑了,要是菩薩不管,那就隻有自認倒黴的命了。

當然這些事,沈秋雖然知道,但是並不能和這些人說出來。堂堂朝廷官員,要是為這些違反海禁的逆民說話,怕是不想在官場混了。

所以沈秋隻能說:“我大明朝自開國便有海禁,諸位大人都知道吧。

但是不知道幾位可知道宋元兩朝的海運盛況?”

這時隻見封常清輕輕咳嗽一聲,岔開話題道:“朝廷有禁令,這事咱們就不談了吧。”

對於這種事情,沈秋算是早有預料,不慌不忙的說道:“好吧,既然這樣,那沈某就說另一個理由吧。”

“我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三寶太監七次下西洋。彼時國家盛況空前,可以說是力壓漢唐了吧……”

總之沈秋還是把在內閣裏說過的那些話,稍稍變通了一下,說給了封、高、夏三人。

總算一番口舌沒有白費,這三人如今也算是知道了沈秋通使的必要。

封常清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後問道:“沈大人,需要我廣東怎麼幫助你呢?”

沈秋笑了笑道:“說來也簡單,還請布政使大人發布一道公文,讓廣東的官員能配合在下就可以了。”

封常清一聽,並不需要自己做什麼,自然笑的開心,趕忙道:“好辦,好辦,這個好辦,等會就去寫。”

接下來基本上就是夏言詢問關於屯門的一些情況,沈秋則是仔細聽著,因為這些事情對他來說也能用的上。

沈秋、夏言怎麼說也是京城來人,地方官必然是想要好好款待一番。不過除了晚上一頓飯以外,夏言拒絕了其他所有的活動。

對夏言來說,作為京官出來辦差,廉潔這一塊自己必須要帶好頭。因為他可是立誌要做兵部尚書的人,怎麼可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呢。

至於夏言為什麼要立誌做兵部尚書,其實這又是另一個明朝的事情了。夏言家是軍籍,按照規定他們家是要世代世襲軍職的,而且還是無法避免的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