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原本許多事情都是沈秋自己一個人在琢磨,根本不可能麵麵俱到。而如今有了夏言的協助分析,沈秋發現自己還真忽略了許多細節問題。
說嚴重不嚴重,要說不嚴重,那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不過一時間沈秋有些頭大,這麼多的問題,自己沒辦法全部思量一個妥當的原則。
所以隻能抱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能解釋就解釋,不能解釋就推脫。隻要自己腦筋轉的快,沒有什麼問題推不開。
就在兩人繼續聊著的時候,奉天殿裏傳來了洪亮的聲音。
“宣:兵科給事中夏言,翰林院庶吉士沈秋上殿~”
聽清楚這話的二人,趕忙轉身朝著大殿門口疾走過去。最後互相看了對方衣著一眼,確定都沒有什麼大觀瞻問題之後,就一起進了奉天殿。
標準的一套叩拜程序之後,兩人得到嘉靖許可,站了起來。
“兩位愛卿為國奔走萬裏,今日凱旋,實在辛苦。”
接下來全是一套程序式的儀式,沈秋夏言二人先是稟報此行達成的協議,以及廣東兩戰取得的成績。
總之全部都是可以擺在台麵上說的事情,因為這一說是說給整個大明朝廷的。將來這些事情更是會通過這些早朝參與官員,傳遍整個官場,最後是京城,再最後就是整個大明朝了。
當然,改造戰船,繳獲重型火器。兩敗佛郎機人,這都是極大戰績,足以震動大明朝廷的大事。
最後的重頭戲,全部都集中在與佛郎機人的草約之上。雖然這種兩國之間的協議,沈秋刻意想去打造成是朝貢國的關係,但是其中很多地方都擁有明顯的平等色彩。
這在後世社會是最基本的國際外交常識,但是在現在這個時間段,這是壓根就不可能達成的協議。
對於泱泱大國的大明王朝來說,達成平等協議,那基本就是簽署了戰敗協議。
檀淵之盟,可是為後世所不齒的存在。這個時代沒有國際法,沒有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則。
有的隻是兵強馬壯者,執天下牛耳。
所以當草約一念完,兵部官員立馬跳了出來。
“皇上,此等辱國之盟書,我大明萬萬不可簽。而沈秋其人可誅。”
沈秋心中這個“臥槽”,差一點就脫口而出。仔細一看這位出來發言的居然就是楊廷和的弟弟,兵部左侍郎楊廷儀,這可是兵部二把手,相當於是直接上來撩袖子看他啊。
即使是嘉靖聽到要殺沈秋這事,當即也是嚇了一跳,趕忙問道:“楊侍郎這話是何意,詳說?”
隻見楊廷儀整了整衣衫,非常不屑的回頭看了沈秋一眼之後,對著嘉靖拱手一拜道:“上起春秋列國,下抵我朝武宗朝。臣等未聞交戰得勝,而簽戰敗盟書者。
沈秋其人,改造戰船兩破佛郎機人,本是大功一件。然佛郎機本是西洋人,先朝已入大明,因武宗好遊獵,所以留其於京師。
歲月即久,佛郎機人知我大明富庶繁華,逐起貪念,欲永留京師。賴陛下聖德,即位之初,即驅其回國,以絕其初生之貪念。
故而佛郎機人心生怨妄,居然膽敢在廣東之地,聚戰船稱兵犯界。
幸有廣東海道副使汪鈜,引國家善戰之士,勇武之軍,決戰於屯門,挫敗其陰謀。
事到此,本已可止。逐佛郎機人於海,沿海加強布防,使佛郎機人無法上岸,時間長了他們得不到補給,自然會退卻。此事也算是告一段落。
然則庶吉士沈秋,執意要通使佛郎機。而我皇上,念蒼生存活不易,億兆百姓活計之艱。
特允其通意於佛郎機人,使其明國家顧念蒼生之意……”
楊廷儀不愧也是首輔楊廷和的弟弟,這一番煌煌大義,處處說著皇帝的體察民情,而沈秋不識好歹,居然讓聖意蒙羞,真真的罪該萬死。
朝廷裏這些大臣,且不說都是楊廷和的同黨,就算不是,也沒有誰敢頂著這麼大一頂帽子,為沈秋說情。
故而一時之間,朝堂上的言論,全部都是指責沈秋。口德好點的,就說沈秋這個年輕人做事欠考慮,又或者是說太年輕,曆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