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和一直注意著朝堂上的一切變化。
不該他發言的時候,他就靜靜聽著這些人互相攻擊。
一旦到了這種需要他插言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出聲製止。
而現在就是這個時候。
因為要是讓這位老兄說下去,事情怕是有點過了。
不過楊廷和製止的時機把握的非常好。
這個時候雖然這位官員的話,被堵了回去。但是他可以說已經把所有的話都說了出來。
剩下沒有流出來的話,其實隻要簡單一聯想,就知道說的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外宮朝堂出了問題,自古都是宰相背鍋。明朝也是如此,一旦發生重要事情,都是內閣首輔引咎辭職。
而現在出問題的地方可是皇帝的寢宮中,內宮那道門是這些官員,永遠無法跨足過去的區域。所以內宮中的事,不能夠讓這些連那個地方都進不去的外廷官員承擔。
那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自然是後宮中唯一的男人了。
嘉靖把這話聽得真真切切,當即就一拍龍椅扶手,怒道:“誰說的,出來。”
皇帝震怒,官員們一律采用惶恐告罪的方式。拱手低頭身子微微彎曲。
這麼一來,嘉靖又沒法說什麼了。隻能氣呼呼的把氣憋了回去。
這時蔣冕出來勸架了:“皇上,天象之事甚大,官員們或許言語不當,還望皇上多多容納。讓官員們敢於暢言其事。”
對手就是要不放過任何一個攻擊對麵的機會。
方獻夫當即出列駁斥道:“堂堂內閣輔臣,居然說出這樣的話置皇上於何處。”
接下來自然又是一番辯駁,總之要想完全把這些人的辯駁記錄下來,怕是要整個大冊子了。
所以這些官員們在殿上開口惶惶大言的時候,累的最慘的就是那些躲在角落裏記錄的史官了。
他們對於這種一上來就滔滔不絕的人最討厭了,明明簡單點說不行嗎?
非要讓他們手都寫軟了才行,都不知道他們一邊寫著一邊罵了多少。
最後這場論戰,終究進入了高潮。
前麵辯論的那一切都沒什麼用處了。因為首輔楊廷和站出來表態了。
隻見楊廷和站了出來,對著嘉靖行了個大禮道:“皇上,上天示警之事,不可不慎重。臣懇請皇上,順從百官之意,以慰上蒼。”
嘉靖的反應非常激烈。
隻見嘉靖憤然而起,不過還是在發火的邊緣停了下來。
克製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後,對滿朝大臣說道:“朕去歇一會,這事再議吧。”
說完嘉靖連看都不看群臣一眼,自己一甩袖子就揚長而去。
嘉靖憤然離場,這結果弄的文官一黨是互相大眼瞪小眼起來。
而沈秋等一堆帝黨就別提心裏有多暢快了,這其實也是昨夜他們幾人商量出來的結果,若是遇到沒辦法的時候,就一個字拖字訣,嘉靖著揚長而去就是這個拖字訣的精髓之處,你們要說我不聽行吧,看你們說給誰。
當然這是一整套解決方案,應為害怕官員馬上跟出去攔阻嘉靖。
所以黃錦沒有馬上跟著嘉靖離開,而是做出一副謙恭的姿態,對官員們說道:“皇上不舒服,各位大人要不就先回去吧。”
文官們哪裏是黃錦能勸的動,他們現在全都看向內閣幾位大人。
丁鏈開口詢問道:“閣老們,咱們現在怎麼辦?”
他問出了文官一黨的心聲,不少官員都跟在後麵點頭不已。
楊廷和還在猶疑之中,沒有最後下定決心。
蔣冕倒是幹脆的多:“怎麼辦?還能怎麼辦。無非是武死戰,文死諫。”
蔣冕這一句文死諫,立馬點燃了群臣心中那久未燃燒起的火光。
隻見幾位文官立馬群情高漲,撩起袖子就要幹大事,弄的門外的錦衣衛趕忙朝裏麵看了一眼,好確認是不是有人要搞事,他們好第一時間去把人架走。
沈秋一波人看著嘉靖憤然離場,總算是止住了無盡擔憂。
要知道曆來都是其他官員上場肉搏,而楊廷和這位大明首輔,基本上不會參與任何討論,所以他的開口加入,怕是要進入關鍵時刻了,嘉靖要是再慢一點,怕是就走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