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盡,以外相種種施為,藉此普能散盡心中的妄念習氣,滅絕煩惱蘊集。佛陀為什麼要用虛空譬喻福德?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都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人提議擴建更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一百兩黃金,送到寺廟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建築講堂之用。禪師收下黃金,就忙著處理別的事,信徒對此態度十分不滿,心想:一百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怎麼這個禪師拿到這筆巨款,連個謝字也沒有?於是就尾隨禪師的後麵提醒道:「師父!我那口袋子裝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淡然的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就停下:「你捐錢給佛祖,如果把布施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從此你和佛祖銀貨兩訖!」
這雖是一則禪譚,但是也警醒我們布施時要能不住相,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為虛空,果亦是從因中來,要布施時心如虛空坦蕩無為,沒有親疏好惡的揀擇,果報就能像虛空廣大殊勝。要如何做到視一切眾生如赤子,能內破慳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我們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
一、厭離觀——觀生死業趣,眾苦逼迫身心,諦觀思惟,身聚如沫,命非久長,以此厭離觀,能對身外財物不起貪著,而行大施。
二、菩提觀——觀佛果相好殊勝,法性本具淨戒,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知菩提本性平等,故能尊重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三、慈悲觀——念眾生不逢佛時,不明法時,不敬僧時,不知三寶,不信因果,造種種惡業,如迷醉人行走路,如無足人度河流。由此念眾生如己身膿瘡,必悉心護念救度。
有位信徒非常虔誠,有次遇到水災,他隻好爬到屋頂上避水,水漸漸漲高,終於淹到腳下,他急忙的祈求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不久,他發現一個原住民駕了一艘獨木舟要救他,他卻說:「我不要你這高山族來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雨水繼續上漲,已高及腰部,他很著急的再祈求道:「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來了一艘快艇,要載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說:「我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無論什麼機械東西我都不喜歡,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大水已經漲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著:「觀世音菩薩,快快來救我啊!」
然後來了一個美國人駕直升機救他,他還是搖搖手說:「你是外國人,我不要外國人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救我。」在他就快要被水淹死的時候,一位禪師救起他,他對禪師說:「像我這麼虔誠的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來救我?」
禪師說:「你還真是冤枉了觀世音菩薩,當你大聲呼救時,菩薩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菩薩化身成了獨木舟、快艇、直升機前來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挑三揀四。」
我們的心識一旦落入執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無法察覺實相的全體。觀世音菩薩度眾生,不執著固定的法,不執著固定的相,我們在世間行布施,就要無相布施,才是功德無限。
生活裏,常有人拿著幾根香蕉,幾顆蘋果,到廟裏捐一點香油錢,求福祿求功名,求平安求財利,這住於世間六塵的布施,比較像是對神祇的賄賂或有條件交換為前提的供養。
倘若行布施的念頭不清淨:為了求名,為了求利,為了得到回報,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都是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若是有無報償都不計較,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